原標題: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我們捧著“金飯碗”找飯吃
在敦煌研究院的發展計劃中,未來敦煌的數字化成果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從而反哺文化遺產事業。為此也設立了二級文創公司。不過目前文創產品產值大約是每年1400萬元左右,相比門票收入占比仍很小。
在與面如宮娃穿越千年仍栩栩如生的菩薩塑像微笑相對時,參觀者會驚訝于敦煌莫高窟的年輕和美麗。如果有心,甚至可以在1000多年前的古人身上找到背帶褲、絲網襪、絲巾……按照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的話來說,敦煌“很潮”。
但敦煌遠不只是“很潮”,它還是一塊怎么形容都不過分的文化瑰寶。不過,在不斷增長的游客數量和洞窟固定的承載量之間仍存在開發和保護的矛盾,目前敦煌研究院的保護、研究和管理工作仍有2億多元的資金缺口。
如今,敦煌研究院正嘗試用更多“互聯網+”的方法來解決資金問題。例如,與騰訊合作的“數字供養人”項目中,參與者通過H5上0.9元的線上捐助,就可以“供養”第55號洞窟的數字化。“我們現在是捧著金飯碗找飯吃,怎么把這樣優質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是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張先堂感慨道。
數字化保護有資金缺口文創公司產值占比尚小
“莫高窟現有492個保存壁畫和塑像的洞窟,但是只有120多個洞窟是適合開放的,還有很多洞窟很小,容納的旅游團隊也就20到25個人。”張先堂表示。
在敦煌文化遺產各項工作中,張先堂坦承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旅游開發和文物保護的矛盾。去年莫高窟的游客游覽量已經達到了172萬,并且將逐年增加。游客無限,但洞窟容量有限。“未來如果達到200萬,我們就很緊張,如果再達到300萬,有可能就承受不了。”
面對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寶藏,數字化最基礎的功能就是保護。“我們很多高清晰度的數據,最高可達600DPI,比原來的尺寸放大16倍都不失真。”張先堂表示,這樣即使未來萬一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崖體產生崩塌,我們也可以借助完整、準確的文物信息復制再現洞窟。
莫高窟的數字化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經過30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經發展出了成套的數字化技術。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了敦煌石窟180余個洞窟壁畫的數字化采集,已經上線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可以實現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截至目前,“數字敦煌”頁面訪問量已達500多萬次。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設工程項目由國家撥款,但最終的投資已經超過了當初立項批準的一倍。除政府撥款外,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化工作還要依靠國內外基金會和友好人士捐助。
“當時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由國家發改委立項批準2.6億元,國家撥款1.8億元,但最后建成它的投資已經超過了4億多元,國家的撥款是不夠的,還需要貸款,我們目前總共有2.2億元的貸款。”張先堂表示。“我們的門票收入去年是2.16億元,但是我們年度的支出大概是4億多元,所以門票收入還不夠,還要多途徑的籌款。”
張先堂介紹稱,在敦煌研究院的發展計劃中,未來敦煌的數字化成果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從而反哺文化遺產事業。為此也設立了二級文創公司。不過目前文創產品產值大約是每年1400萬元左右,相比門票收入占比仍很小。
“我們現在是捧著金飯碗找飯吃,怎么把這樣優質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是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張先堂感慨道。
“我們希望通過和騰訊的合作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敦煌文化。敦煌來一次太不容易了,而且每次你來的時候或許只能認識到其中的一些單個的信息點,這里面文化底蘊太深厚了。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敦煌文化以更多樣的形式準確地傳達給公眾。”敦煌研究院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鵑表示。
傳遞敦煌文化內核存憂敦煌與騰訊合作曾糾結
挎包、背帶褲、甚至菩薩穿的絲網襪……在游覽時,參觀者會驚訝于莫高窟的多姿多彩、趣味盎然,古人的智慧和幽默如此輕易地穿越千年和現代人的心靈達成共振。
“有的壁畫上的供養人還會在脖子上扎一個小絲巾,側面有一個小花結,有一次我做一個服飾史的演講,正好坐東航的航班,我把空姐的照片和供養人的壁畫兩個圖放在一起做一個比較,圖放出來滿場人就哄堂大笑。”張先堂笑道。
這樣“潮”的敦煌可以借助好的轉化形式來吸引、滿足更多年輕人。與秦始皇陵博物院類似,敦煌研究院也接觸了騰訊不同的產品團隊,除去已經推出的數字供養人之外,還會與QQ音樂、王者榮耀、騰訊動漫等產品合作。對于在大漠深處守著壁畫研究了很多年的敦煌人,如何充分傳遞敦煌文化內核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
“在與騰訊的合作中,我們有時也對藝術表現形式過于堅持,甚至偏執。”杜鵑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騰訊團隊對莫高窟第285窟的菩薩提煉的關鍵字是“C”,說“只要功夫練到位,站在哪兒都是C位”,“我就突然納悶了,我沒聽過‘C位’這個詞。”杜鵑笑道,最后還是騰訊發來了百科截圖。
“其實我認為騰訊人看敦煌和我們看敦煌很不一樣,我覺得認知敦煌還要先去了解本地人,敦煌研究院從事保護、研究、弘揚等工作的這些人。”杜鵑表示,其實敦煌的訴求就是騰訊的人能常來敦煌,了解敦煌。
而在敦煌研究院與QQ音樂合作舉辦的敦煌古曲新創大賽中,能否引入現代配器,甚至采用說唱的形式重新演繹敦煌古曲,也曾讓對接負責人之一、敦煌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朱曉峰有些糾結。
“剛開始我們的確設想能不能跟壁畫上的樂器有結合,不能離題太遠,但最后通過我們不停地商議,最終決定配器不限、和聲不限、曲式不限、風格不限。”朱曉峰表示,“盡管這里面有學術的底線,但最終我們希望呈現的還是百花齊放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