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博物+創意”助力文旅發展
近年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伴隨《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一系列節目的熱播,博物館旅游迅速升溫,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近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科技館、上海科技館支持,重慶自然博物館與重慶科技館承辦的“2018年全國科普場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研討會”舉辦。與會嘉賓就如何整合社會力量,深挖博物館文化資源,提高科普文創的創新開發和經營服務能力進行了深入交流。
博物館旅游升溫
據驢媽媽旅游網發布的《2017—2018博物館旅游大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到4873家,其中免費開放的有4246家,占87.1%。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參觀,而一些需要付費的博物館憑借高科技觀覽設備、有趣的展覽內容也受到追捧。
據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館管理處統計,2017年,上海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210.9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四川各博物館也越來越受到游客關注,去年累計接待觀眾6748萬人次。
今年6月,全新打造的重慶建川博物館開館,該博物館是利用抗戰時期兵工生產洞洞體作為館址設立的博物館聚落,由8個主題博物館構成。展陳包括60件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各類文物藏品,主要有抗戰、兵工、民俗、紅色年代等方面的近現代史料、物品。開館僅3天,入園人數就達到1.8萬人次,場面相當“火爆”。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表示,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窗口,各個主題的博物館都擁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它直接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多元文化性和歷史積淀。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館旅游興起的同時,要特別注重文化價值挖掘和相關產品的打造,才能不斷滿足游客的需求。
產品內容有新意
本屆全國科普場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研討會圍繞“博物+?=文創”的主題,從文化創意產品的社會需求、創意來源、在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文創產業目前的困境與對策,科普文化創意產品的類型、品牌戰略、市場整合營銷,新媒體對文創發展的影響以及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案例與經驗分享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常州恐龍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許曉音分享了常州恐龍園在科普、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上,文化IP體系、場景、品牌及文創產品打造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他說,2007年,常州恐龍園確定了打造恐龍原創IP的發展道路,創作了《恐龍寶貝》系列動畫片并在央視熱播。與此同時,園區設計了多個以恐龍為原型的動漫形象,開發出多種相關文創產品,逐步形成了獨創的“形象—內容—體驗—衍生”的主題公園文化產業鏈發展模式。
河北省科學技術館人事部副部長王磊說:“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在旅游業中產生的價值越來越大。在旅游領域,文化創意產品是豐富旅游體驗和提升旅游檔次的主要途徑,人們渴望獲得高科技、有創意、有文化的各類特色產品。”
文創產品前景廣
目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等5家單位先后被列為全國文化文物單位、全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與此同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館、開州博物館、巫山博物館等共同發起成立了重慶市文博創意產業聯盟,共同打造重慶文博創意產品品牌,帶動重慶文化創新及相關產業經濟發展。
歐陽輝認為,當今博物館正處于一個復雜變革的時代,內涵式發展成為必然要求,文旅融合、文科融合成為新的方向。在文創產品開發上,博物館基于自身屬性和社會角色定位,理應重點關注上游環節工作,如挖掘和梳理館藏資源,提取建筑、藏品等文化要素,注重保護版權、專利權,一旦形成擁有知識產權的創意資源,便可通過轉讓、授權、分享等方式與企業達成更為廣泛的合作,從而更加有力地促進相關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同時立足館內文物、標本等,提取文化要素,進行多方資源鏈接,形成更多、更好的創意產品。
例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在文創產品開發上頗具新意,打造了花鳥畫系列、狗年定制系列等文創產品,晴雨傘、抱枕套、筆記本、桌墊、帆布袋等實用性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
重慶自然博物館今年受邀赴德國法蘭克福紙博會參展,參展的昆蟲紙鎮、《中國恐龍》郵票首日封、動物園系列產品等,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及重慶地域文化,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賞。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重慶市文化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重慶市版權局局長張洪斌表示,當前,重慶把握機遇謀發展,勇于創新求突破,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提煉傳統文化元素,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力求全面、快速推進文化強市建設進程,將博物館旅游和相關產業繼續做大、做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