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拉薩9月10日訊(記者 魏金金)“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頓頓還有青稞酒。人人感謝云雀鳥,萬眾珍愛青稞粒”。糧食是民生之本,對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而言,青稞更是與生活關系息息相關。本屆藏博會期間,在西藏高高原經濟高峰論壇上,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博士分享了其對鄉村振興背景下,青稞產業創新發展的一些想法。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博士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尼瑪扎西談到,青稞產業興旺對西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這是因為在西藏,青稞既是一個保障西藏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也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源泉,同時還是保障西藏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食物。作為西藏主要的糧食作物,西藏全區青稞種植面積在211萬畝左右,總產量近80萬噸,占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的近80%。在西藏,家家戶戶種植青稞,同時在整個自治區共有40多家青稞加工企業。某種程度上,青稞產業成為自治區農牧民群眾的重要就業渠道,農區家庭經營性收入的30-40%來源于青稞,青稞酒、青稞啤酒,糌粑、青稞片、青稞米、青稞面條等已經滲透到了藏族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
3500年的高原種植歷史,從物質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領域,青藏高原上早已形成了內涵豐富、極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尼瑪扎西介紹到,在鄉村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青稞文化同樣滲透在了藏族各種風俗文化與宗教活動之中,如在葬禮中發給人們以示悼念,在佛龕和神廟里貢奉的青稞籽粒,在舉行“喂桑”時,人們在燒藏香時投放一點糌粑,在燒香中燒青稞籽粒,以求避邪、度災。“糧倉空,不吉祥、心不安”的群眾傳統觀念更是足以看出藏族老百姓對青稞的深厚情懷。在鄉村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青稞的種植與生產無疑增添了不少區域性旅游文化色彩。
在尼瑪扎西看來,振興青稞產業關系畜牧發展,關系社會穩定,關系青山綠水,是打牢西藏自治區鄉村振興的基礎。但事實上,當前青稞產業面臨總體產能不足,生產水平低,產業規模微小,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體系尚未形成,產值不足40億元,產業效益微薄,加之科技、人才、投入支撐不足,高端、精品產品生產加工嚴重缺乏,缺乏品牌效應,市場拉動微弱。
尼瑪扎西建議,振興青稞產業,必須持續推動推動青稞增產,推動青稞提質增效,轉變青稞產業發展方式。他希望今后可以建立優質種質資源挖掘創制技術體系,加強青稞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建設,研制和集成應用青稞高產規范栽培技術,同時進一步突出青稞營養品質、打造青稞系列康養產品、塑造青稞保健形象,以品牌振興推動青稞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青稞等特色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建設“青稞博物館”,舉辦“青稞文化節”,加快推動青稞產品內國內大市場接受消費。“西藏生產的青稞酒、糌粑、青稞餅干等產品在不丹、尼泊爾穆思堂、印度拉達克和錫金等藏族文化濃郁的區域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尼瑪扎西最后如是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