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花了錢就不顧衛生?住民宿要履行更積極的責任
民宿的經營者和游客之間的關系,介于旅游業盈利和人文美感之間,更接近于一種不用明文規定、人人默許遵守的“精神契約”。
近日,一名在日本開民宿的中國人發文稱,3名中國女游客通過短租平臺入住他家民宿,離開時將大量垃圾扔在房間。他在微博上發的圖片顯示:房子的衛生間和地板上是成堆的紙巾,椅子出現在馬桶蓋上,桌上堆放著易拉罐和廢棄的紙盒。
面對指責,當事游客起初怒懟民宿經營者:“我們是花錢來住的,不是花錢給你打掃的。”“這里不是我家,我不需要給你收拾。”后來,游客又在微博上道歉,但聲稱實際情況與民宿經營者所發照片不符,她們是沒找到垃圾桶,“直接把垃圾扔到了袋子里”。
雙方就退房后垃圾遺留程度問題各執一詞。不少網友指責當事游客:即使入住的是中國人開的民宿,出國旅行代表的也是中國人的形象,保持衛生清潔是基本素質要求;而也有網友覺得,民宿老板收了錢即有義務收拾“殘局”。
結合個人旅行入住民宿的體驗和觀察,我認為該事件除了再次引發游客旅行素質的討論,還暴露出部分國內游客對民宿文化的認識欠缺問題。
首先,對于年輕游客而言,他們不該以最消極“底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這次“日本民宿扔垃圾”事件中,3名當事游客的身份是在校女大學生,她們對異域文化了解渠道較多,理應具有更高的出游素質,知曉境外旅行要尊重當地的社會習俗和文化。何況在該事件中,民宿經營者已在預約平臺上的注意事項里標注了“日本實行嚴格垃圾分類政策,請按照指示進行垃圾分類,保持室內清潔”。
其次,在事件發生后,一些網友認同那句“這不是我家,我不需要給你收拾”。這種觀點暴露了很多人對民宿文化認知不足,潛意識感覺民宿和傳統酒店無差別。
在國外興起的民宿,有別于酒店的“批量生產”服務,和經營者個人的喜好和服務緊密綁定。而無數游客熱愛民宿的理由,是因為民宿堪稱是當地市民文化的濃縮,相較于整齊標配的酒店,民宿的運營滿含居家的溫情味。
民宿的經營者和游客之間的關系,介于旅游業盈利和人文美感之間,更接近于一種不用明文規定、人人默許遵守的“精神契約”。
在民宿比較普及的國家和地區,大多數游客入住民宿時,經營者通常只會在作息問題上稍作說明,例如以不影響他人休息為底線。至于維護室內清潔衛生,基本是不會作特別說明的問題。而住客退房離開民宿前,都會自覺把房間里的垃圾收拾、分類好,甚至自己拿出去扔掉。
隨著“個性定制”化的旅游業迅猛發展,民宿文化的獨特優勢和迷人之處越發凸顯。民宿經營者和住客之間的情感和尊重是相互作用的。之前我朋友入住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民宿,她一踏進院門就能感受到主人細膩的心思,房間和公共活動室,里里外外打掃得一塵不染。她看到住客們也會被民宿主人感染,不僅不亂扔雜物,即使在公共浴室,女生洗完澡都會自覺撿走地上掉落的發絲。
相互理解,相互愛護,這樣基于無需多言的“精神契約”的民宿文化,不正是旅游行業理想的發展趨勢?用紙面條文規定和懲罰機制束縛游客行為,早已是陳舊的“消極底線”時代。年輕一代游客應該體現與學歷、視野相符的高素質,把“積極責任”納入自己出境旅行的言行中。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