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5日訊(記者 魏金金)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開幕式暨主題報告會今天上午在京舉行。會上,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文化部原部長蔡武圍繞“傳承、融合、創新,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發表主旨演講。
開幕式暨主題報告會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蔡武談到,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文化產業從萌芽破土,到枝繁葉茂,再到開花結果的40周年。進入新時代,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一批文化企業和品牌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發展,不但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也正在成為推動就業和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文化藝術創意產業本身,也經歷了從粗放型、數量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型發展的過程。經過多年的人才、技術、資金積累,文化產業已經具備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條件。
就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蔡武分享了他的三點看法:
一是堅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是精神的基因。當代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要堅守“內容為王”,就是必須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而這種傳承,不是簡單拷貝,不是形式復古,而應該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二是以城市為基礎,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文化是多元復合的,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的附著力更強,融合性更高。“實踐證明,哪個產業與文化相結合,哪個產業就更有可能獲得突破性發展,并孕育出新文化產品和文化業態。在傳統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文化產業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是大力激發文化領域創新創造的活力。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先后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新創造的物質財富比人類有史以來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得多,也深刻地改變人類的精神世界。進入新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和生物技術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從根本上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能。文化產業發展要跟上這一步伐,就必須加快創新腳步,提升創造能力。
蔡武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在國家層面形成支持文化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提前謀劃好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重點是要著力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扶持文化消費場所建設;要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對接“互聯網+”戰略,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絡視聽、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與教育、旅游、體育、城市建設、平面設計及新型制造業深度融合。在社會層面,要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要優化人才成長的環境,著力發現和培養開拓型人才、開創性人才,特別是具有跨學科發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形成一支宏大的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