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創新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供給方式,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近年來在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的運用。作為PPP創新實踐的開發性PPP,正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
“持續推動PPP健康發展和模式創新,統籌平衡好促發展與防風險工作,需要綜合發揮PPP模式的融資、效率、治理等多重功能,需要重點思考和解決好中央與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以及投資和融資等層面激勵相容的問題。”在日前召開的首屆開發性PPP論壇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PPP研究所所長彭程表示。
彭程表示,開發性PPP是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政府和社會資本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提供以產業開發服務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和城市運營等綜合開發服務,社會資本承擔主要管理責任和顯著風險,投資回報與績效掛鉤。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強調,開發性PPP就是基于傳統PPP模式的一種創新實踐,是一種新的分析框架和運作模式,至少在三個方面實現了突破,“一是進一步降低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不確定性;二是實現了投資和融資的有機融合,變外循環為內循環,培育了項目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實現從風險分攤到風險對沖的轉換,確保多個項目的相互賦能、平衡發展。”劉尚希說。
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也認為:“開發性PPP項目必須具備‘自我造血’即‘自我融資’功能,強調政府投融資規劃的重要性,即政府要想清楚上哪些項目、有多少財力、用什么模式、項目的開發時序、項目之間和區域內外的匹配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