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5月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匯聚亞洲文明、凝聚亞洲共識的寬廣平臺,是亞洲文化大交流、人民大聯歡的人文盛事,是激發文化共鳴點、維護文明多樣性的文明盛會。
自人類誕生以來,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離不開偉大文明的支撐;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其文明內核的凝聚。雅典衛城的殘梁斷柱,銘刻著古希臘文明的慷慨悲歌;河姆渡遺址的稻粒,記錄著東方農耕文明的勤勞與勇敢;前不久,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令全人類為之痛惻,見證著文明之于人類精神的磅礴偉力。
“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馬克思的這番言論至今發人深省。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不同文明互融互通、互鑒交流,創造了不少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范例;與此同時,文明的碰撞接連不斷,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如何構建穩定的文明秩序,在互相借鑒和交流中實現共同發展,是歷史留給全人類思考的深刻命題,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肩上沉甸甸的使命。
放眼世界,亞洲文明無疑為全人類文明互鑒交流提供了范例。在亞洲范圍內,大國與小國,傳統與現代,世俗與宗教,各種文明的樣態長期共存,互相包容,彼此促進。中華文明作為亞洲文明的代表,歷經創傷和磨難,又一次次浴火重生,在新時代更是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無論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還是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差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西漢年間,張騫出使西域,這趟被后人稱為“鑿空”的旅途,促進了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更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從此以后,中華文明吸收外域文明的模式逐步穩定和確立下來,中華文明也因此豐富多彩。
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在現代政治版圖上,國家的疆界范圍可以有大小,但文明的價值不應區分高低。每一個民族、社群,都有理由為自己獨特的文明感到自豪。赫哲族是生活在我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只有幾千人,赫哲族全國人大代表劉蕾多年堅持呼吁本民族文化傳承,因為這不僅代表著赫哲族鄉親父老的心聲,也是中華民族豐富和完整的必然要求。隨著現代社會文明觀的進步, “小而美”的文明一樣得到欣賞與傳承,平等的文明觀深入人心。
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當不同文明接觸時,如果總是夸大沖突的一面,用一種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心態看待其他文明,結果難免兩敗俱傷,讓文明產生裂痕、留下傷疤;以包容的心態了解和接觸其他文明,其他文明也會以同等的善意回饋。亞洲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經驗啟迪人們,維護世界和平,共謀人類發展,需要秉持“向前看”的包容心,而不是在“文明沖突論”的宿命論中故步自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面對文明交流這個永恒話題,幾千年古老東方智慧的浸潤讓中國給出了啟迪人心的回答。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體現了中國對促進亞洲文明發展的思考與擔當。我們相信,通過文明的互鑒交流,亞洲命運共同體將得到進一步構建,亞洲發展也勢必獲得更美好的未來!
本報評論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