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金爵獎各歸其主。隨著今天獲獎影片的展映,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落下大幕。本屆電影節共展映影片511部,放映場次1745場,觀眾達460184人次。
臨別上海前,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弗雷茂真摯地向世界同行推廣:上海國際電影節值得列入電影人每年必不可缺的行程。
臨別上海前,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劉正山亮出一份最新報告,30多個維度的數據引出了核心觀點:“人均GDP處于8000至10000美元時,電影產業開始進入一個穩固上升的通道。而中國人均GDP正接近10000美元,中國電影產業已在宏觀上具備了躍入全新黃金機遇期的條件。”
宏觀環境向好,中國電影如何在相約電影強國的征途上抵達下一個產業紅利期?
十天迎來送往間,上海國際電影節提出一部分答案——以時代之需提升辦節品質,促全產業鏈布局;以電影之名與世界對話,和未來相約。
諸多“第一”發布,匯成電影節內外多條生態鏈
自6月8日開啟全民購票熱潮,影迷率先見到了若干個“第一”: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板塊第一個“戛納零時差”單元、第一個“新視野”單元。前者是上海與國際知名電影節聯動的確證,后者是上海作為全球第二大票倉城市在IMAX+3D、杜比視界、杜比全景等高科技放映條件上的扎實注腳。
在產業人士眼里,上海國際電影節幾乎每天都有“第一”發布。從每一個“第一”出發,都能循跡匯成電影節內外多條生態鏈。
例如今年新創的“SIFF ASIA”架構,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凝練了“亞洲、華語、新人”的主攻方向后,再一次從電影節頂層設計上升級加碼。在此架構下,菲律賓、黎巴嫩、不丹、斯里蘭卡等國的佳作在上海有了專屬一席,“聚焦泰國”“聚焦伊朗”等市場交易為那些被商業大片法則遮蔽的靈光打通走向世界的道路。又如今年官宣的第一部中國與希臘合拍項目,則是發端于2018年成立的“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一帶一路”電影周。歷經五年強化,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帶一路”相關活動已自成體系。
在業界看來,創新并非目的,而是回應時代之需的一種手段。當世界對于多樣文明的交融之光有了無盡渴求,當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當中國電影到了必須強化工業體系、人才教育體系來促發展之時,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有些擔當是理所當然的。
正因為此,今年全新發布的上海科技影都規劃、長三角影視拍攝聯盟,市場中新增的“電影人才培養主題館”“電影投融資主題館”“長三角影視拍攝基地主題館”,每個新項目都是一個新起點,直到環繞中國電影的生態鏈枝繁葉茂。
每個“年輕的心”之所得,都在澆灌電影的未來
身為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中國女演員趙濤說,電影是需要“年輕的心”來澆灌的。“年輕的心”指代新人培育,指代新技術下的觀眾群,也可以指代未來的電影產業新藍海。
今年電影節的亮點之一,是以六級臺階完善了多年來布局的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短視頻、短片、創投訓練營、電影項目創投、亞洲新人獎、金爵獎,順著它拾級而上,編導演等電影創意型人才在上海擁有了循序漸進的成長之路。今年擔任亞新獎評委會主席的寧浩對此感同身受:“上海已借助電影節平臺形成了扶持新人的循環造血機制。”2005年,他帶著《綠草地》以新銳導演之姿獲得亞新獎的嘉許。14年后的今天,他回到熟悉的平臺挖掘新一代亞洲新人新作,青年人藍天的老年題材項目《幸福里99》就贏得了電影節青睞,入圍青年電影計劃。從亞新起飛,再反哺電影節,寧浩只是一個注腳,上海國際電影節以未來站位孵化夢想的注腳。
在上海滿載而歸的又豈止是青年創作人才。弗雷茂看見了一道歐美罕見的風景——電影院里滿是青春洋溢的面孔。他說:“在互聯網十分發達的中國,有那么多年輕人進入影院,我回去后必須告訴同行,互聯網不會使傳統的觀影方式消失,電影院依然是我們要堅守的陣地。”
而在“跟著電影游上海”的文旅融合活動中,金爵獎最佳影片《夢之城堡》的導演、伊朗人雷薩·米爾卡里米迷上了七寶古鎮:“置身古老建筑,感到一磚一瓦都在講述。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展開,去尋找、構建有關它們的前世今生。”似乎,一個全新的故事就要在上海落下第一筆。
上海,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不止于回望過去,更企望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