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堡壘》雖然展現(xiàn)了1600多個特效鏡頭,也的確讓中國大城市第一次在電影里成為前線,但片中更多的是經(jīng)不起細看的科幻場景、經(jīng)不起推敲的故事邏輯、無法免責的“流量思維”。“流量思維”已在過去幾年劃出了全盛到衰敗的軌跡,而《上海堡壘》只是在六年后為錯誤買了單
毫無疑問,《上海堡壘》垮掉了。上映六天,這部投資超3億元的影片總票房1.17億元,單日票房連續(xù)兩天在200萬元左右,口碑更是跌至3.2分。網(wǎng)絡討論中,有句短評被許多影迷以點贊的方式認同:“如果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大門,那么《上海堡壘》又給關上了”。對此,影片導演滕華濤在微博上發(fā)文道歉:“真的很抱歉,因為我相信,沒有人想要去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是一扇閃著光的門,此話不假。因為在當代電影重工業(yè)體系里,科幻電影因其對邏輯的架構、工業(yè)的復雜性完整性以及細節(jié)飽滿度等方面的高要求,被視作整個體系的頭部作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尹鴻認為:“當一部電影以單兵突進的方式帶領一個類型沖上新高度,總有些聲音迫不及待地冠以‘新紀元’等說法。其實不然。偶然性無法代表一個類型,《流浪地球》的突圍無法代表中國科幻電影的整體崛起。只有等我們擁有了一批基本成熟的作品,才能稱之為一片類型的新沃土。在那之前,每一部作品成功與否,都值得思考。”
推及《上海堡壘》,這部誕生于所謂“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作品,其實帶著過去六年間中國影視市場的某些舊疾。在尹鴻看來,該片不是第一個犯錯的,其失誤頗具代表性。
輕故事強視效重流量,新片創(chuàng)作完全“用偏了力量”
從客觀條件看,《上海堡壘》曾被寄予希望:科幻題材,熱門小說改編,尤其是這個故事中,人類在自己的家園與外星侵略者作斗爭,帶著濃厚的熱血情緒,與暑期檔氣質吻合。可如今票房口碑失利,專家一針見血:該片的創(chuàng)作思維偏離了內容層面的亮點,“看輕了故事,強調了視效,更高看了流量,企圖仰仗外部的視覺沖擊來吸引觀眾,力量用偏了。”
用偏力量的《上海堡壘》中,誠然看得見1600多個特效鏡頭,也的確讓中國大城市第一次在電影里成為前線,但更多的是經(jīng)不起細看的科幻場景、經(jīng)不起推敲的故事邏輯、無法免責的“流量思維”。
對于一部承載科幻類型片希望的影片而言,片中的科學幻想當為重中之重。尹鴻說:“科幻片最強調的世界觀在這部影片里是模糊的。對未來的幻想假設需要成體系的邏輯起點,諸如敵人是誰,為什么入侵,如何反擊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周密又合理的邏輯來支撐,這些是視效轟炸無法取代的。”可惜的是,影片里不僅邏輯漏洞頻出,就連科幻元素也多是觀眾見識過的——外星文明入侵儼然《獨立日》的風格,作戰(zhàn)工具似乎與《環(huán)太平洋》師出同門,上海的城市背景在《變形金剛》里出現(xiàn)過,地標建筑則已在《流浪地球》里被冰封過了一次。
科幻已然半邊坍塌,遺憾的是故事和人物同樣羸弱,各主要人物幾乎一水的功能性人物。當潘隊犧牲、路依依讓江洋開戰(zhàn)機時,觀眾會懷疑他們的行為能動性——沒有平凡鋪就的溫度,何以凸顯拯救與犧牲的偉大?至于鹿晗所飾角色時時刻刻面容精致,更是將六年間中國影視某些“顏值至上”的痼疾暴露無遺。
它沒有考慮到劇本,沒有考慮到導演風格和技法,沒有考慮到工業(yè)標準與敘事的統(tǒng)一,沒有考慮到演技,沒有考慮到作品調性,也沒有考慮到近年來觀眾的不斷成熟。總而言之,“流量思維”已在過去幾年劃出了全盛到衰敗的軌跡,而《上海堡壘》只是在六年后,為錯誤買了單。
中國電影仍需在工業(yè)化層面實打實探索
中國科幻電影沒有硬核過嗎?除了今年的《流浪地球》,早在1986年,我們就擁有過一部8.1分的《錯位》。彼時,我們就能熟練地運用鏡頭,對復制人恐慌這種命題作文進行本土化、富于邏輯的改編了。可為什么到了2015年,《三體》傳來電影拍攝消息時候,大家喊的卻是“不要拍攝,不要拍攝,不要拍攝”?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21世紀后,中國拍不好科幻電影的原因很多,比如夠硬的劇本太少,電影工業(yè)體系不夠成熟。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對市場的習慣性盲從。”《上海堡壘》正在栽這樣的跟頭。
這兩天,中國電影界流傳一個段子:時間倒撥六年,你會選擇投資《哪吒之魔童降世》還是《上海堡壘》?饒曙光說:“這是個無解的問題,但又對整個業(yè)界、所有電影人充滿著反諷意味,因為‘沒有先例’‘零經(jīng)驗’‘無參照系’曾是兩部電影片方共同的困境。”我們既無法事后諸葛亮般得知“流量思維”只風光了兩三年,也很難在《大圣歸來》等一連串動畫電影崛起前,就對“神話傳說就是中國動畫電影的素材庫”之說投以完全信任。市場給不出預判答案時,電影人一切以內容為王而做的實打實的探索,才更顯珍貴。
無論是以一己之力提升中國科幻電影水平的《流浪地球》,還是正在把中國動畫電影帶上新平臺的“哪吒”,它們的成功從來不在乎市場如何起風,而是自己如何腳踏實地,在仍舊瘠薄的中國電影工業(yè)土壤上,一步一腳印。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chǎn)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