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APP名單,在被點名的15個APP中,有13個涉及個人信息過度收集。
很多人發現,在給手機安裝某些APP時,往往會被詢問是否允許索取定位、發送通知、訪問設備照片、撥打電話等權限。為了可以正常使用APP,用戶不得不選擇“允許”或“接受”。于是,用戶的一些信息,乃至一些與使用APP無關的信息也被APP平臺收集了。當人們在其后打開手機APP時,所看到的一些推送內容恰恰是自己剛剛給別人電話時所說的內容,這難免讓人產生個人隱私泄露的恐懼。
互聯網社會基礎是龐大的數據系統,收集信息對于互聯網經濟發展具有支撐作用。但是,個人日常生活及隱私信息如果被野蠻且不道德的方法獲取,就讓人毫無安全感可言。表面來看,偷窺的是手機APP,其實背后的黑手是APP運營者和開發者。為了贏得更多廣告投放,某些APP運營者、開發者不惜侵犯他人隱私權。
對此,相關部門近些年不斷查處各類違規APP,細化各項隱私政策和規范,起到了不小的震懾作用。不過,APP超范圍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私享第三方等行為并沒有完全止步。要更好地堵住APP的偷窺之眼,必須進一步明確加強監管者和應用商店的審核責任,加大對各類違法違規APP的懲處力度,將公共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墻”砌牢筑穩,讓用戶不再被隱私“挖墻”。同時,廣大網友也需要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識,在覺察到自己隱私有可能受到侵害時,要有意識地收集證據,及時投訴和舉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