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政策合力護航中小企業資金鏈“生命線”。為啃下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這一硬骨頭,《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日前正式頒布并將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多地也正在開展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而為了盤活企業正常的應收賬款,進一步緩解其資金周轉壓力,多方也在大力推動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國務院辦公廳7月21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鼓勵引導商業銀行支持中小企業以應收賬款、生產設備、產品、車輛、船舶、知識產權等動產和權利進行擔保融資。此外,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立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也有望發揮更大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守護中小企業命脈,為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權益保護措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需進一步完善相關細則,加大對機關、事業單位和大企業的預算審計和監督力度。同時應將供應鏈金融作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突破口,支持中小企業供應商開展線上應收賬款融資,面向中小企業建立穩定的融資渠道。
資金鏈穩定、暢通關乎企業生存。處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弱勢企業的賬款被拖欠、缺少穩定的融資渠道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小企業發展。以“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這一頑疾為例,一位小企業主坦言,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就遭遇過大企業的拖欠。“我們和大企業或是國企簽了合作項目,對方經常只給一個內部的不是很正規的兌付票據。要想拿到款項,要不就等很長時間,要不就只能托內部關系來兌現。在兌現的過程中,往往還要適當地‘打點’內部人。”他表示。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楊東日表示,大多數中小企業一般都圍繞核心企業做產業鏈配套,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占用甚至拖欠中小企業款項,增加了中小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加大了融資成本,嚴重影響中小企業擴大投資和持續發展,甚至導致一些企業瀕臨破產。
2018年底,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啟動了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梳理出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拖欠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逾期欠款8900多億元,75%已得到清償。近期,多部門進一步加大清償中小企業欠款力度,暢通企業資金流。
作為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問題的長效機制,《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近日頒布。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表示,條例明確建立支付信息披露制度、投訴處理和失信懲戒制度以及監督評價機制,明確了有關部門的管理職責,通過行政手段督促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及時付款。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日前也表示,正在積極開展中央企業欠款清欠工作,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沒有分歧的欠款,該還的盡早歸還。
地方也在加快清償中小企業欠款。例如,河南日前開展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專項審計,確保年底前全部無分歧欠款實現應清盡清。對瞞報漏報、惡意拖欠、新增拖欠等行為,審計部門將加大通報、督辦、追責和處罰力度。此外,昆明、黃岡等地近日也展開相關工作。
“缺少穩定的融資渠道”也長期影響著中小企業資金鏈穩定,盤活應收賬款,是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周轉壓力的手段之一。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執行會長張競強表示,供應鏈金融作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突破口,一直被寄予厚望。不過,以應收賬款融資為例,只有1萬億元融資需求得以滿足,且主要是大銀行服務超大型核心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而處于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企業融資缺口近12萬億元。
針對應收賬款融資難題,多個部門已經有所行動。日前,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支持對中小微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產融合作,推動全產業鏈金融服務,鼓勵發展訂單、倉單、存貨、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產品,發揮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作用,促進中小微企業2020年應收賬款融資8000億元。
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于2013年底由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成,是服務于動產融資的金融基礎設施。截至2020年5月底,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融資金額超11萬億元,已有18個省市財政部門與平臺完成系統對接。
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相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征信中心將進一步完善平臺線上融資服務,提高各方參與積極性。如加強金融、財政、工信、國資等部門聯動,引導核心企業和商業銀行積極應用平臺,支持中小微企業供應商開展線上應收賬款融資。研究推動從核心企業獲取更全面的原始貿易信息,結合銀行相應的融資產品,推動開展不占用核心企業授信、依靠原始貿易數據支持供應商融資的業務。
暢通中小企業資金鏈,業內人士建言還需更多舉措出臺。楊東日表示,無預算、超預算上項目是導致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頻繁拖欠中小企業款項行為的根源。下一步要加大預算審計和監督執法力度,進一步強化約束,確保政府投資項目不得由施工單位墊資建設。建立相關管理機構,明確拖欠問題管理主體,重點糾正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不公平交易行為。同時實施黑名單制度,強化社會監督。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