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在直播現場演示廣繡技法的彝繡制作。 吉克石良屏氣凝神,在直播間115萬網友注視下,熟稔地將發絲般的繡線穿過繡針。“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繡布上,色彩絢麗的彝家飛鳥線條流暢,細節鮮活。網友直呼驚艷,眾人紛紛解囊,為精美的彝繡拼單。
這一幕發生在7月16日拼多多消費扶貧大聯播現場。當天,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廣東省佛山市政府與上海新電商平臺拼多多聯合啟動消費扶貧周活動。涼山州領導攜手扶貧干部和彝族脫貧致富青年代表,一起走進拼多多直播間,共同助力消費扶貧。繡娘吉克石良就是“主播”之一。
涼山地處四川西南,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通過新電商平臺打通“三區三州”扶貧產品線上銷路,也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新嘗試。
一根繡線,一根網線,連起了涼山彝族繡娘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彝族刺繡圖案豐富,色彩艷麗,獨具藝術和民族特色。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在“支格阿龍”一章中記載,莆莫列依開創紡織技術。傳說的發生地,就在如今的涼山州美姑縣。涼山境內,最優秀的繡娘都來自美姑。當地人有個說法,“美姑,美姑,美麗的美,姑娘的姑”。
在扶貧車間,彝繡這一傳統技能與脫貧致富關聯在了一起。吉克石良是美姑縣彝族刺繡扶貧車間的帶頭人。首批23名繡娘,大多為貧困戶。這個扶貧車間,設在美姑縣牛牛壩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繡娘們將廣繡技法與彝繡花樣、審美相結合,制作出精美的手機套、手絹、服裝等工藝品和消費品,之后在市場上銷售。
在扶貧車間,繡娘們常常帶著孩子一起上工,背上背著一個,腳邊爬著一個,還有東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好奇的一個。前來考察的客商戲稱:“這可能是小朋友最多的紡織車間。”
“在扶貧車間工作,每月至少1000元,多則可有3000元的收入。”吉克石良說。這一數字差不多是過往很多彝族貧困戶一年的收入,現在搬到安置點的繡娘們,在家門口上班就能脫貧。
吉克石良每天6點起床,忙到晚上10點,除了工作,還要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兩位老人和三個小孩。她的生活是很多安置點彝族女性的縮影。新一代的年輕彝族家庭,常見的分工是男人外出打工,女人照顧家庭。“以前住在山上,水電都不方便,男人出去打工,婦女天天背著孩子在地里干活兒。掰玉米、挖土豆,農活永遠忙不完的。”
女人們通過刺繡在家門口就業,自己掙到了工資,眼里逐漸有了自信的光。“沒讀過書很自卑,現在學會這些技能,掙到了錢,感覺自己也是一個有用的人”,“自己能賺錢,在家里說話的底氣就要足一點”,繡娘們說。
這次大聯播,讓彝繡多了不少粉絲,也讓吉克石良們感受到了電商的力量。下一步她們計劃開設自己的拼多多店鋪,把彝繡帶給更多消費者,帶動更多彝族繡娘,用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