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上官云)得益于改編影視劇的火爆,這兩年懸疑小說仿佛成了圖書圈的新晉“網紅”,吸引了不少新粉絲。
懸疑作家蔡駿的精選集《最漫長的那一夜》也趕上了這股風潮。有讀者說,從中讀到了懷舊的味道,但也有讀者說,這部書里的故事比較“燒腦”,不太好懂。
對此,蔡駿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提到,許多故事都來自于自己和親友的經歷,其實并不怎么難懂。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嘗試打破套路,希望懸疑小說寫得好看,且有所變化。
“不套路”的懸疑小說,怎么寫?
在國內,蔡駿因為寫懸疑小說知名,也有媒體報道中稱其為“華語懸疑小說教父”。
他是較早接觸網絡文學的那一批作者:2000年在“榕樹下”第一次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從此開始寫作。但剛開始發表的都是些中短篇小說,更像純文學,懸疑的影子并不明顯。
真正讓蔡駿“出圈”的,是次年他寫的長篇懸疑小說《病毒》:主人公收到好友的求救郵件,但趕過去時卻發現好友已身亡。
此后不斷有人自殺,主人公和表兄葉蕭警官發現,所有死者生前都經常瀏覽一個名為“古墓幽魂”的網站,上面的一個驚悚迷宮游戲,像病毒一樣在玩家中迅速傳播……
在網絡文學起步階段,這篇題材獨特的小說很快引起網友關注,蔡駿因此走紅。出版社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他已出版《鎮墓獸》《天機》等三十余部作品,累計發行1400萬冊左右。
蔡駿寫東西風格比較多樣化,早前很多作品被貼上了“心理懸疑”的標簽;最近七八年來,則可能超越了純粹懸疑的范疇,加入歷史、幻想、冒險等各種元素,相當“跨界”。
這和他嘗試打破固有套路有關,“像福爾摩斯系列,其實也是一個模式。同一個作家,有一種固定寫作方式很常見。但創作還是要追求變化,我剛寫完的新書,犯罪懸疑題材也是突破。”
“什么樣的懸疑小說才好看?好看的故事、軌跡的設置等等。融合起來,可能效果更好。”他注重情感、想象力、人物關系的構建,以情感為核心推動力,在任何小說里都屢試不爽。
回應“燒腦”評價:其實不難懂
蔡駿最近一次出現在讀者是視線里,是因為精選集《最漫長的那一夜》。一部分讀者從中讀出了“懷舊感”,也有一部分讀者給出了“燒腦”“不太好懂”的評價。
他不這么認為,《最漫長的那一夜》故事比較通俗易懂,其他有幾篇文學性比較強,可能有點像純文學,但也不難懂。
許多作品的構思來自于蔡駿和親友們的經歷。比如《北京一夜》,“小時候,有一塊玻璃砸落到操場上。我一直想象它如果砸到別人的話,被砸的人會怎樣?我又會有怎樣的命運?”
“然后再結合我曾經在北京乘出租車的兩段經歷,把兩種命運分別放在司機和乘客身上,引出后面一連串的有意思的故事,兼具懸疑和文學性,也有時代感。”蔡駿如此解釋。
曾有專家評價,蔡駿的小說是把類型文學和純文學結合在一起。蔡駿覺得,只要故事講得好,文章的類型很難說會給閱讀造成太大障礙。
“一個好故事是可以超越類型的。但在寫作過程中,你會去有意識地去考慮,它該具有怎樣的風格?會帶入到什么主題?就是會有意無意給出一個方向的引導。”他說。
懸疑小說走紅順理成章
在國內,懸疑小說不算大眾,但一直擁有固定的粉絲群。近幾年,隨著《隱秘的角落》等影視劇的出圈,其原著作品也得以借上東風,懸疑小說熱度持續走高。
蔡駿的作品是較早一批有影視改編作品落地的小說。2004年,根據其作品《詛咒》改編的電視劇《魂斷樓蘭》播出,懸疑、驚悚的情節把不少觀眾嚇得夠嗆。
當IP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也有一些作者會從寫作之初就瞄準影視化的路子。但對蔡駿來說,寫小說不是為了迎合影視改編。
小說自有價值,評判體系標準跟影視作品也有不同。蔡駿不太贊成刻意為了改編影視作品而寫小說:第一這個小說未必能寫好;第二從影視化角度來說,那人家不如去直接寫原創劇本。
“我的重點還是會放在寫好小說方面,當然在影視方面的話做些改編啊,或者做些原創也都可以,但這是兩回事。”他說。
不過,他樂得見到當前懸疑劇、懸疑小說的火爆局面:國內懸疑小說的讀者以年輕人為主,慢慢地,原有讀者年齡增長,新讀者不斷加入,粉絲群是越來越大的,讀者會越來越多。懸疑小說的走紅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