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上海旅游的劉先生參觀中華藝術宮后,在一樓“海上文創”店內買了一個以上海路牌圖案拼貼而成的手機殼,上面的門牌全是上海紅色文化地標:“圖案好看又有特色,背后還這么有寓意!”
如何讓有用、有趣又富于城市精神的文創產品進入市場,不少設計師、文化機構和企業都在探索。劉先生不知道,這個手機殼產品其實是首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獲獎作品“回憶革命之路”。這次比賽中,不少得獎作品的靈感來源直接與上海紅色文化場館“配對”——以一大、二大和四大石庫門外形設計的鎖;以陳云紀念館展出的算盤為靈感的“精打細算”電腦鍵盤;“朝花夕拾”月歷的靈感則來自魯迅紀念館的展品。
這場比賽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主辦,東方網、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承辦,全市32家紅色文化場館協辦。而讓文創產品得以“落地”的“海上文創”平臺,則是經上海市委宣傳部授權,由東方網承擔整體運營和建設的項目,品牌合作方包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博物館、上海文化廣場等眾多上海文化場館,從比賽到產品上市的路徑得以打通。
這批獲獎作品不僅能在線下實體店和多渠道的線上網店購買,“海上文創”還納入最新的銷售方式。獎項揭曉之初,直播帶貨“一哥”李佳琦等就進行了一場特別活動,實地探訪上海紅色場館,推介大賽優勝文創產品,李佳琦本人在直播上坦言“我也被種草了”。不僅如此,“海上文創”還與“餓了么”等本地生活平臺聯手,試水“文創外賣”。據悉,外賣平臺銷售文創產品并非首次,今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上海郵政博物館就上線餓了么,讓“文創外賣”走進大眾視野。
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近年不斷通過開發藝術品衍生品推廣青年藝術家。“文創產品承載的宣傳價值和文化意義,要靠產品消費才能實現。”青藝博總監王芳認為,文創產品的核心是其文化“元素”,作為載體的產品形式可以豐富多彩,貼合當代消費習慣,“產品開發要讓消費終端參與進來”。
敦煌研究院則走了另一條文創“數字化”之路。與一些博物館、美術館開發文創產品“貼牌生產”不同,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開發出一系列數字化文創產品。今年4月,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的“敦煌動畫劇”上線,以莫高窟內四個壁畫故事為藍本設計的動畫劇,不僅可以觀看,還能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
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曾提出“新文創”概念,通過廣泛的主體連接,推動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互相賦能。今年11月19在海南舉辦的TGC騰訊數字文創節海南站上,就有騰訊與敦煌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打造的沉浸式數字體驗空間“明日博物館&游戲Spark館”。
“可以借鑒香港模式,集合城市特色文創產品形成統一品牌,在城市景點、交通樞紐等大流量區域推廣,降低小微品牌和個人設計師的推廣成本。”在設計師羅維看來,能觸動消費者的還必須是產品本身:“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過去我們認為的文創1.0版是簡單地為現成產品貼上文化符號;2.0版本則是設計改造使其更美觀實用;3.0版本的文創產品應該優雅地解決消費者需求痛點和體驗。”(記者 簡工博)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