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這份文件發起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動員,設立脫貧銜接過渡期、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振興描繪出美好藍圖。
2020年,山西17個貧困縣(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其中包括臨縣。在臨縣人的印象中,貧窮在這片土地上一直如影隨形。在脫貧攻堅的探索中,他們通過整合涉農資金、金融生態扶貧等方式,促進了整村脫貧,全縣摘帽。而在整個過程中,他們從未停歇對文化的培育,使之不斷為脫貧攻堅助力。
臨縣位于山西省呂梁山西麓,境內黃土覆地,溝壑縱橫,連綿的群山阻擋了這里與外界的交流,也使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一直保留著原有的風韻,傘頭秧歌、道情戲、大嗩吶……依舊原汁原味,古風猶存,傳統文化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這里又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18年前,全縣有貧困村333個、貧困戶5.2萬戶、貧困人口12.4萬人。這些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莊窩鋪和黃土溝壑區,脫貧成本高、難度大、見效慢。如何擺脫貧困,讓這塊土地的百姓不再為五斗米“殫精竭慮”,當地政府從各個層面想辦法,其中自然少不了文化的參與。
文化基建進村 民眾文化獲得感倍增
文化事業經費不足是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貧困縣的文化資金投入就更加捉襟見肘。臨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劉衛平明白,要想干好文化工作,為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助力,就要將經費用在刀刃上,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他們和當地政府一起在公共文化設施扶貧、非遺扶貧等領域里用心、用力,讓貧困群眾分享到文化福利,讓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
為了盡早滿足貧困群眾對知識、技術、文化的基本需求,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2019年,臨縣631個行政村基本建成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場所。
給予資金援助重要,把專項資金用好更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容易,讓基礎設施發揮作用難,需要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用心和智慧。因此,在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臨縣還注重從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下功夫。
在臨縣,一些農家書屋存在著資源閑置、機制不活、內容不合群眾口味、數字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因而一直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自從納入縣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后,往日無人問津的書屋成了農民的“技術顧問”。臨縣南圪垛村農家書屋改造成為臨縣圖書館南圪垛分館后,硬件設施得到更新,從只有2個書架、1500冊圖書到新增3000冊新書、配備4臺電腦和1臺電子圖書借閱機,軟件運行也科學合理,圖書更新快、種類也更貼合農民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制定了《呂梁市文化和旅游局關于在臨縣南圪垛村進行文化扶貧試點抓點帶面工作方案》。經呂梁市委主要領導批準后,市文化和旅游局與臨縣文化和旅游局在臨縣南圪垛及高家圪臺、沙垣自然村鋪開了12項文化扶貧試點工程,完成后又將試點村擴大到臨縣馮家會、白家山、李家山、青塘、后劉家莊等20個村。這些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當地農民文化獲得感倍增。
靠手藝生存 把貧困“掃”出家門
山西臨縣寨則坪村耕地資源少、勞動力短缺,一直以來都找不到好的脫貧辦法。從孝義市到臨縣擔任駐村扶貧原第一書記的杜亮姝,利用自己的所長,將非遺項目融入脫貧工作中,通過傳統手藝一步步將貧困“掃”出了村民的生活。
在杜亮姝的牽線搭橋下,孝義皮影木偶傳習中心磧口培訓基地成立,基地可以為村里有意愿的貧困戶提供為期兩個月的免費培訓;把磧口古鎮景點與村內農產品、手工藝品、皮影表演捆綁起來,幫助貧困戶和村集體長久受益。臨縣磧口鎮寨則坪村村民、今年43歲的李五俊過去一直是無固定收入的家庭婦女,自從學了皮影戲,在鎮上的皮影館表演節目,一個月能掙1500元。“每天心情特別好,不光有工資,閑下來還能做做布藝,傳承文化。”李五俊說。
不僅如此,寨則坪村還通過發展文創產品、手工藝、小雜糧包裝等產業,讓更多貧困戶參與進來,人均每年至少能增收1000元。
進景區煥生機 文旅融合促振興
大嗩吶是臨縣吹打行的主要樂器,不管婚喪嫁娶還是節日慶典,都少不了嗩吶的聲音。近些年大嗩吶的生存土壤被擠壓,技藝一度瀕臨失傳。2014年大嗩吶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后,傳承重任落在了代表性傳承人劉曉弘的身上。
如何既能煥發非遺活力,又能解決當地的貧困問題,劉曉弘一直在琢磨。在他經營企業的多年實踐中,他意識到,光靠國家的資金扶持或企業贊助,大嗩吶長久不了。大嗩吶的生存土壤還得是市場,只要演出市場有需求,大嗩吶就有生存的希望。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曉弘把自己的大嗩吶隊伍拉進了景區。連續3年國慶期間在臨縣黃河磧口古鎮景區舉辦公益展演,累計演出近百場,觀眾數萬人次。這些都讓劉曉弘看到了大嗩吶的發展潛力。
從北京到山西旅游的一對老夫婦走進磧口古鎮,看了一場大嗩吶的演出,從此便著了迷。演出持續了四五天,他們就住了四五天;還有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喜歡上大嗩吶,愿意留出時間觀看大嗩吶的演出……這些可喜的發現讓劉曉弘篤定,讓非遺演出進景區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一舉多得。對景區來說,可以吸引人流、增加收入;對非遺來說,可以重煥生機;對貧困家庭來說,可以有不錯的收入。
雙塔村的楊潤峰今年剛滿21歲,由于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就沒能繼續求學。自從開始學吹大嗩吶,他找到了自己的專長,幾年間,他勤學苦練,終于掌握大嗩吶的吹奏要領,除了每年可以靠這門手藝有四五萬元的收入外,還可以結識一些喜愛音樂的同齡人。據劉曉弘介紹,臨縣大嗩吶培訓活動中心目前有12人,來自貧困家庭的學員就占了一半,同時,在劉曉弘的努力推動下,大嗩吶非遺演出不僅帶動從業者增加收入,還帶來了樂器生產的復蘇。當前在臨縣,專門從事樂器生產的就有10余戶,多者年收入四五十萬元,小戶加工者收入也在5萬元以上。大嗩吶的復蘇,不僅為非遺項目帶來生機,也為當地的脫貧工作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