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0日訊 (記者 魏金金)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需要升級迭代,與時俱進,諸如建設性破壞、產權模糊、空心化、風貌控制等矛盾沖突也亟需尋求新的破解之道。在新階段的鄉村振興進程中,探索出一條有活力且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當下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借鑒國家公園發展思路 松陽先試先行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和“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試點縣,松陽縣近年來以傳統村落為切入,積極探索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通過系統開展風貌保護、有機更新、新業態植入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在日前召開的松陽縣國家傳統村落公園建設咨詢研討會上,住建部村鎮建設司處長周文理表示,傳統村落在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像松陽這樣傳統村落集中的縣域,充分發揮了全域領先的樣板作用。基于國家公園和國家文化公園的發展探索經驗,鑒于傳統村落兼具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雙重屬性,為進一步整合國家公園制度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機制優勢,2020年10月份,松陽縣委十屆十次全會提出打造“國家傳統村落公園”,強調要以“全域大花園”為目標追求,按照“整體化、品牌化、景區化”的建設思路,著力破解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努力趟出一條以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主線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新路子,進一步為中國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想繼續做好探路者,爭當模范生。”松陽縣委書記李漢勤介紹到,圍繞這一目標,松陽將重點開展振興鄉村產業、優化鄉村生態環境、興盛鄉村傳統文化、加快惠民富民進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強鄉村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但也正如李漢勤所說,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事業,人才、資金等依舊面臨很多的困難與問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怎樣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推動在保護基礎之上的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確實是一篇大文章。
打造保護標準化樣板 推進制度創新
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共有6819個傳統村落被列入國家名錄,但大部分傳統村落在兼顧保護與發展的情況下并沒有找到好的突破口,傳統村落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需進一步完善、保護發展資金相對缺乏、思想認識不到位、村落肌理和傳統文化遭破壞等困難和問題日益突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馬盛德談到,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命題如今正面臨“解決保護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如何既保護村落的傳統元素,又符合當下時代的發展要求,且還要跟環境融為一體,這一點非常關鍵。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組織部部長葉贊平專門提交了一份關于“探索建立國家傳統村落公園,構建鄉村振興新平臺”的代表建議。在葉贊平看來,把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與國家公園制度緊密結合起來,是一項值得探索的鄉村振興新舉措。在傳統村落集中區域設立以鄉村文化為主題、傳統村落為主體的公園,既可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平臺和新的抓手,同樣,也便于實現整體性保護,避免單一村落保護造成的體系割裂和生態破壞。此外,在鞏固偏遠鄉村脫貧致富成果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傳統村落保護建設的整體性和統籌屬性。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趙中樞認為,松陽縣所提出的“國家傳統村落公園”這一概念超越傳統村落,是更大層次的聚合空間,這使傳統村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都有存在的更大可能,建議松陽將先期經驗梳理成傳統村落保護的普適方法。對此,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付清遠亦表示,松陽應首先把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先行經驗做成比較完備的總結提煉,做好經驗傳播,形成廣泛認知。
“哪些需要全力去保護?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哪些景觀特色需要去保護,把這些統籌好、規劃好,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郭旃提出,松陽推進國家傳統村落公園需做好整體規劃與設計,統籌整體保護和鄉村振興兩方面工作。
融合共生 超越傳統與鄉村
下一階段,傳統村落的發展,既要超越傳統,也要超越鄉村。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傳統村落的發展更離不開城鄉融合。在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做好要素配比、資源統籌與城鄉互補尤為重要。
松陽縣三都鄉酉田村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在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小安看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死守傳統、死守鄉村都行不通。村莊本身就是一種聚集,由若干個村莊組合的群落才真正具有發展的生命力。近年來,松陽縣堅持以產業賦能、數字賦能、改革賦能、文化賦能、人才賦能等全面加速鄉村振興。截止目前為止,203個行政村中超過半數的鄉村植入了包括民宿、文創、康養等在內的新業態,一大批生態農產品通過農村電商、直播經濟走出深山,一大批從事建筑設計、文化創意、生態農業、中醫藥等優秀人才紛紛來此深度參與鄉村振興,鄉村文化藝術氛圍愈加濃厚。
“利用縣域內的傳統村落建立國家公園,既要滿足保護傳統村落和傳承文化的目的,又要滿足對外來公眾游覽和欣賞的需求,本身就具有復雜性。”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看來,以文化遺產建立公園為例,其最大的困難還是土地、林地、水面、建筑等權屬仍然屬于集體和個人的那些遺產類型。為此,他提出,建議完善保護、管理和利用傳統村落的地址設計,在縣域傳統村落合理分級、分類的基礎上,對重要且村民已經搬遷的少許傳統村落,完成農地、宅地和住宅等權屬的變更,變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對多數仍然有村民生息的傳統村落,強化鄉村集體所有權屬;對那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傳統村落,推行虛化集體所有權,強化村兩委領導下的社區自治。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空心化”問題正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臨的突出問題,一些傳統村落由于保護開發落后,經濟發展滯后,鄉村青年人口流失尤其嚴重。另一方面,一些人到了中年之后,又開始陸續返鄉,與此同時,大量的城里人開始想念家鄉。魏小安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讓鄉村的原住民首先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愛、自尊、自信、自強,這樣既可以吸引外來人前來消費,也能夠吸引外來人共同挖掘文化、創造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60后逐漸成為享受“高標準”“個性化”服務的人群。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5億。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表示,60后退休或將為中國旅游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要抓住60后的康養旅游市場,創造供給,提供消費。
正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杰所說,松陽探索打造建立國家傳統村落公園,做一個整體性的社會經濟文化旅游規劃研究非常有必要。
為村民釋放更多發展紅利 幸福感、獲得感再提升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歸根到底要回歸到人的身上,尤其要聚焦在地居民,他們所展現的精神風貌直接關系到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底色和質量。
“在上一輪的傳統村落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并沒有讓我們的村民享受到很多的發展紅利,這一點我覺得可能會是未來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尤其是松陽縣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所將面臨的潛在威脅。”在清華同衡遺產七所(傳統村落保護研究)所長孫娜看來,如何更好地解決并提升傳統村落的新舊村民或整個社區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實現基層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質同步提升,將是未來傳統村落事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所在。
那么,如何有效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空間?李漢勤介紹,松陽縣將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重點,推進鄉村特色片區組團發展,建立健全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加強交通、水利、信息技術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除此之外,松陽縣將全面實施“藝術創作交流、傳統文化保護、文化產業振興、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人才培養”五大工程,豐富在地文化氛圍與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據悉,近年來,松陽縣培育了一批“農創客”、“文創客”,近五年鄉村人口回流了6400多人。
振興傳統村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精準分析在地人群的人口特征與需求。當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想要或開始回到鄉村,隨著鄉村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健康養老服務體系也亟需跟進。與此同時,在鄉村人口流失日益嚴重的今天,教育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張玉坤建議,如果教育不振興,鄉村振興的難度將會很大。這一點,也需要引起業內的思考與重視。
讓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松陽縣試圖以國家傳統村落公園建設為突破,探索縣域范圍內傳統村落的現代化治理新路徑。如李漢勤所言,松陽在做一個探路者,爭取當一個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