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問題逐漸受到多方關注。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開始實施,增加了“網絡保護”專章。各網絡平臺紛紛升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防護網。防沉迷系統的效果如何?能否有效管住網癮少年?
升級措施,“青少年模式”成標配
“自從設置了‘青少年模式’后,我對孩子使用手機放心多了。短視頻平臺根據用戶年齡,進行個性化推薦,為孩子推送科普知識、傳統文化、生活百科等內容。孩子看短視頻更有節制了,使用時長達到40分鐘,屏幕自動‘鎖屏’。每天晚上10點到次日早上6點,短視頻App無法使用。”合肥市民張女士表示,在沒有“青少年模式”之前,孩子看短視頻的時間很長,有時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不僅影響了學習,還造成了視力下降。
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是在國家網信辦等部門的推動下,各網絡平臺推行的保護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軟件系統。進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戶只能訪問特定的內容池,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等都會受到相應限制。
目前,“青少年模式”已經成為短視頻平臺等網絡平臺的“標配”。上線“青少年模式”的多家網絡平臺實現了統一運行模式、統一功能標準,在該模式下關閉站內搜索、彈幕評論、內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攝發布、充值打賞等功能,僅推薦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確!扒嗌倌昴J健毕碌膬热莩馗】蹈幸妗!爸,為了防止孩子沉迷短視頻,觀看不良內容,我卸載了短視頻App。然而,孩子又偷偷重新下載安裝了短視頻App。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好幾次。有了‘青少年模式’,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睆埮垦a充說。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前夕,各網絡平臺紛紛升級“青少年模式”。5月26日,抖音宣布升級未成年人保護措施,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將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14歲至18歲實名認證用戶在使用抖音時將獲得更多保護,該項措施將于6月起陸續實施。前不久,快手上線了“兒童實名認證通知監護人”新功能,在未成年用戶做實名認證時,平臺專門增加監護人授權環節。
針對網絡游戲的防沉迷系統也在不斷升級。目前國家層面的實名驗證系統已基本建成。按照有關要求,6月1日前,所有上線運營的游戲須全部接入國家層面的實名驗證系統。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提出,所有網絡游戲用戶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進行游戲賬號注冊;規定網絡游戲企業每日22時到次日8時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法定節假日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5小時;要求網絡游戲企業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
存在漏洞,實名認證落實“打折”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人數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其中學生網民占比高達21%;ヂ摼W已經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網絡沉迷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此背景下,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應運而生。業內人士指出,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上線以來,起到了一定的防護效果,不過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漏洞,亟待補上。
記者采訪發現,青少年防沉迷系統能被輕松破解,在一些未成年人面前形同虛設。一些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時間一到,就退出登錄,換成游客模式,繼續使用。一些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微信直接登錄游戲賬號,系統默認使用者是成年人,使用基本不受限制。還有一些未成年人使用他人的身份證,注冊登錄,可以正常使用。一些小游戲甚至不需要登錄,可以直接玩。此外,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上還出現了大量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破解攻略,用戶不花錢或者花少量錢就可以輕松破解系統限制。
部分網絡平臺落實注冊實名制“大打折扣”。很多平臺在用戶剛注冊使用時,都采取了較為嚴格的實名認證制,必須刷臉,但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則不會嚴查。對此,一些未成年人找人刷臉,完成注冊后,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了。
由于不同的網絡游戲注冊流程不互通、使用數據不共享,未成年人可以下載多款網絡游戲,使用時間不受限制,巧妙繞開了“青少年模式”!斑@一款游戲玩一會兒,那一款游戲玩一會兒,還是起不到限制孩子玩游戲的效果。”有家長向記者反映。
此外,在部分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問題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年人照看。老年人對智能手機不熟悉,對青少年模式更是聞所未聞。孩子拿到手機后,輕松繞開家長監管,不受限制暢玩,更容易沉迷網絡。
業內人士指出,部分App為了吸引用戶、追求點擊量,對執行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動力不足,可能會故意留下漏洞。比如,部分平臺不采用人臉識別登錄模式,用戶僅用身份證就可以登錄。在這種情況下,用戶身份難確認,使防沉迷系統成為一道容易被繞過的防線。
協同共治,加強監管填補漏洞
采用防沉迷系統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讓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護網。
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督促網絡平臺認真執行“防沉迷系統”,積極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段闯赡耆吮Wo法》規定,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網信等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監督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履行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義務,指導家庭、學校、社會組織互相配合,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預防和干預。
網絡平臺要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不能過度追求商業利益,忽視社會責任。不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強身份識別,嚴格落實實名認證制,填補技術漏洞。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牽頭組織網絡企業,建立統一的防沉迷系統平臺,推進信息共享,引導互聯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折不扣把各項防沉迷措施落到實處。
家長也要積極承擔監護責任,少看手機,為孩子樹立榜樣,多與孩子交流,守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第一道關口。學校要加強教育,培養學生網絡素養,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同時積極開展戶外活動,引導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
未成年人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一味禁止未成年人上網既不科學,也不現實。專家建議,要疏堵結合,引導孩子運用好網絡工具,提升知識獲取效率,防范青少年沉迷網絡。這要求各網絡平臺要不斷優化內容池建設,增加優質內容供給,進行內容過濾,篩選優質內容,讓網絡平臺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途徑,側重為孩子們提供自然科普、人文歷史、書法繪畫等方面的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