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魏金金)當前,做好美育教育工作,是民之所盼。戲曲因蘊含著獨特的東方美學,在美育中起到了非常獨特的作用,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同樣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原因,戲曲進校園在中小學仍存在普及程度不高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如是說。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守正創新中培根鑄魂。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專門提到“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內容的教育教學。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各級各類學校演出,鼓勵大中小學生走進劇場”。2017年相關部委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力求通過讓戲曲走進校園,引導廣大學生了解和學習戲曲藝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同時營造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
事實上,當前 “戲曲進校園”工作在具體開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如劇種及進校形式選擇等。在李梅看來,遇到上述問題的原因包括政府購買的戲曲進校園演出場次在中小學安排較少,且戲曲社團僅存在于個別條件較好的中小學校。“另外,每年僅僅欣賞一場戲、聽一場講座對學生藝術素養的持續提升效用也非常有限。”李梅說。
對此,她建議積極開展校外戲曲研學活動,各地學校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就近、分期分批到戲曲院團、戲曲博物館通過體驗式、互動式教育實踐活動,近距離了解戲曲藝術的魅力。
同時,李梅還提出,各地可靈活制定普通中小學戲曲藝術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校團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由學校自主選聘戲曲指導老師或院團,參與學校課后服務。
“例如陜西擁有秦腔、眉戶、碗碗腔、線戲、跳戲等眾多劇種,可因地制宜地根據地域文化背景、學生興趣以及藝術師資現狀,靈活教授,讓孩子們在興趣中不斷提升藝術素養、人文素質。”李梅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