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前,中央已確定的文化體制改革各項任務將基本完成,北京的“時間表”更早——今年年底。屆時,北京市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等領域將全面完成轉企改制工作。
真改革不搞翻牌公司 “你想讓它死,就給它錢;你想讓它死得快,就多給它錢。”市文化局局長降鞏民說,政府直接供給藝術院團的舊有體制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為保護藝術、繼承傳統而形成的。但也讓文藝生產單位形成了依賴性,藝術生產力逐漸萎縮,不能適應新的市場條件下藝術生產的要求。
2004年,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以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轉企改制為突破口,注重體制創新,培育市場主體,將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一步改制為公司企業。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教授認為,“真”是北京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改制企業都是真轉真改,不搞翻牌公司。”
改制后,北京兒藝、北京歌劇舞劇院、中國木偶劇院、中國雜技團等4家單位不再保留事業體制,完全走向市場,中國木偶劇院還大膽地由民營資本控股。改制后,企業藝術生產根據市場需求而定,經營收入由自己來支配,藝術生產力和從業人員收入大幅提高。
北京兒藝年收入翻了100倍,中國木偶劇院年收入增加幾十倍……眾多院團紛紛高奏凱歌。2006年開始改制的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交出的答卷似乎有點遜色,改制前年收入1760萬元,2009年收入2600萬元。可細分析起來,小幅增長的背后暗藏變化。“中雜正在進行艱難的經營模式轉型。”公司前任總經理李恩杰說。改制前中雜和其他雜技院團一樣收入主要來自海外演出,雖然看上去錢不少,但因為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在演出價格上逐漸失去話語權,30年來演出費只降不增。“如果改制后還靠低端產品走國際市場,那中雜就是死路一條。”李恩杰說。
中雜將改制重點放在開拓國內市場,打造高端產品上。他們不求快,一步步穩扎穩打,希望能打造成“中國的太陽馬戲團”。
摘眼鏡不問姓“國”還是姓“民” “明天我就趕回承德,用這筆資金再維修一批老爺車,擴大博物館規模,豐富館藏,滿足不同影視作品拍攝和游客參觀的需要。”
國內首家老爺車博物館館長雒文有,今年年初拿到了懷柔區政府發放的文化創意產業扶持資金。“20萬元對于運營博物館來說并不多,但這錢讓我看到了北京市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讓我有信心為博物館投入更多。”
自2006年起設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北京市每年安排5億元面向社會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4年多來已安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億元,支持重點產業項目365個,帶動社會資金近200億元。“我們在評審過程中,根本不考慮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就看項目好不好。”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評審委員會專家齊勇鋒說。在各區縣自己設立的文化創意產業扶持資金也都保持這一特點。
北京市文化局2009年發布的《北京市舞臺藝術創作生產專項扶持資金管理辦法》,使沿用幾十年的國有藝術院團撥款制度發生了巨大改變——代表國家藝術水準的優秀民營藝術團體,也能獲得同等的政策待遇。今年年初公布的評審結果更是讓人大跌眼鏡,首批獲得資助的21個項目,僅有6個項目是國有院團的,民營院團中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就有3個項目得到資助。
中國電影第一股是民營企業華誼兄弟;中國木偶劇院由民營資本控股;北京各類民營文化工作室已達5000多家,年策劃出版圖書近5萬種,約占北京地區出版圖書總量的40%……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政府摘掉有色眼鏡,機會面前人人均等,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好時機,在北京文化市場唱起主角。
不松手創造環境留人才 2002年,北京兒藝演員王茂蕾嫌只能跑龍套收入太低而辭職離開兒藝。
2004年2月,北京兒藝轉企改制為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急需人才的新兒藝向王茂蕾伸出橄欖枝。
2004年6月,北京兒藝首部大戲《迷宮》,王茂蕾擔綱主演。2010年六一大戲《寵物總動員》王茂蕾擔綱男一號。
“我很俗,作為演員就認兩點,一是劇院能不能提供好的演出平臺,二是有沒有錢。”現在收入翻了三四倍,又能有戲演,王茂蕾安心地扎根在了新兒藝。
論資排輩成為過去時,量才使用才是現在時,35歲的演員王昭懿成為北京兒藝副院長、北歌大戲《南戴河·海誓》的領舞是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中關村圖書大廈推出年輕的專家營業員……
人才就是生產力。改制企業認識到了,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時也考慮到了。
對于人才的重視寫進了北京市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獎勵高層次“海歸”、優先辦“綠卡”……2006年11月發布的《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很多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表彰和獎勵的辦法。
2007年10月,中國傳媒大學成立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影視、動漫等研究與人才培訓基地。
北京市還設立文化創意獎,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所得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
“良禽擇木而棲”,種種人才政策吸引大量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扎根北京,為文化體制改革注入了核心動力。
改制6年多,北京文化藝術作品質量與市場收入雙雙走高,同時建立健全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09年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中,北京有電影《集結號》、歌曲《北京歡迎你》、兒童劇《紅孩子》、圖書《八月狂想曲》等11部作品獲獎,獲獎總數位居全國第一;2009年北京年度演出16000多場,演出收入突破10億元;電影票房突破8億元,占據內地票房排行榜榜首;全市藝術品交易總額超過125.9億元,成為繼倫敦、香港之后全球第三大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新聞出版行業總收入逾441億元;文化創意產業逆市飄紅,2009年實現增加值1497.7億元,占GDP比重12.6%,現價增速達11.2%;廣播影視村村通工程,覆蓋率達到100%……
北京文化體制改革交出的成績可謂喜人,但仍只能說是剛剛讀完“文化產業”的小學課程,怎樣追上倫敦、紐約、巴黎這樣的文化之都,修完大學課程,并非一蹴而就,仍需不懈地努力。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