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被稱為“大數據元年”,源于互聯網領域的“大數據”的概念在影視行業迅速升溫。《小時代》、《紙牌屋》等影視在票房、推廣的成功,被認為是借助大數據分析成功的典范。從數據的角度看,大數據在影視行業的應用產生了不少“金光閃閃”的成功案例。但,成功的背后,“大數據分析”是決定性因素嗎?大數據是為影視行業發展注入了成長的元素,還是僅僅鑲了華而不實的金邊兒呢?影視的大數據又真正挖掘了多少呢?
把握大眾需求,贏得了票房,卻輸了口碑
據影片發行方的統計數據顯示,《小時代》在上映之前,單單新浪微博的搜索量就達到3300多萬。而通過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現提及“小時代”、“郭敬明”的用戶中女性的比例占了70%以上。QQ空間曾經發布了《大數據里看電影》的信息圖,從電影票房、觀影城市、觀影人群、口碑效應等維度對2013年的熱門電影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直觀地揭示了電影與大數據之間的關系。《小時代》在QQ空間的提及率超過8000萬。
從上述大數據可以看到,《小時代》最后取得約5億元的票房,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大數據的力量。雖然票房很好,但主流輿論稱其內容空泛、炫富拜金、過于商業、藝術性低等,被許多人所唾棄。這樣的“差口碑”也作為歷史存留于相關的大數據中。
說是大數據成功的案例,卻實際另有原因
幾個月前,當時最火的美劇《紙牌屋》,曾創造“在美國和其他40個國家及地區已經成為網絡點播率最高的劇集”的記錄。有趣的是,這部電視劇的導演和男主角都是被大數據“算”出來的:Netflix在美國有接近2700萬的訂閱用戶,這些人每天在Netflix上產生3000多萬個網絡點擊行為,例如暫停、回放或者快進,并且用戶每天還會給出400萬個評分,以及300萬次搜索請求,根據數據,點擊率非常高的鬼才導演大衛·芬奇和男演員凱文·史派西。
《紙牌屋》由于上述大數據計算的事情,被譽為電視劇行業通過互聯網挖掘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結果的第一次成功的運用。由此,被認為它的成功,是大數據分析造就的。
但是,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紙牌屋》的背后,大衛·芬奇和凱文·史派西同屬一家經紀公司,這部電視劇的主要推手,是好萊塢的影子幕僚之一CAA 以及制作方MRC ,Netflix能夠加入只是因為他們比有線電視臺出錢更多。大數據在整部劇集中的作用,不會比在2008年將英劇《紙牌屋》推薦給MRC 聯席董事長Modi Wiczyk 的那個實習生,所產生的價值更大。
數據分析的挺好,卻容易忽略創造力的重要性
夢工廠是否會分析從視頻網站獲得的觀眾觀影數據,為電影制作提供參考呢?夢工廠CEO卡森伯格對此的回答十分堅定:“不會”。卡森伯格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夢工廠的電影不是來自數據,而是來自內心,在創作一部電影時,夢工廠更依賴的是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算法。《阿凡達》這十年之久的歷時,大數據算得準上映時的情況嗎?
影視行業數據很大,挖掘卻很小
眾多電影公司都看到了大數據解析對影視業的好處,甚至認為:誰領先使用大數據,似乎至少在電影營銷領域就會走在前沿,競爭力會有所增強。于是都在試圖解析大數據。
但就目前國內的技術水平而言,大數據開發尚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愛奇藝每天產生龐大的日志文件,但由于受到IT技術、數字模型的限制,愛奇藝其實只挖掘了很小的一部分,并沒有能力進行完全處理。萬達文化產業集團副總裁葉寧也坦率地說,萬達院線積攢的觀眾數據庫是一個礦藏,但現在還不具備能力運用,等待合適時機再挖掘。事實上,運用大數據的成本很高,技術要求也很高,必須有先進的云計算進行處理,降低成本才能普遍運用。
歡迎郵箱投稿! 亦可直接 聯系我們!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中經網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添加朋友→搜號碼: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