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北方民謠《九九歌》從冬至開始,掰著指頭數到了第九十天,春分便到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秋繁露》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顧名思義,一是指從立春到立夏的三個月,恰好從中平分了這三月春季;二是指白日和夜晚時間等長,各為12小時。
“春分”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古代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禮制。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家族掃墓從春分就開始了,最晚至清明結束。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這里的“玄鳥”指的是燕子,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雷鳴之后再過五日,看見閃電。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徐鉉《七絕·蘇醒》
《荊楚歲時說》記載:“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這三種花都會守時而開。春分時節,風和日麗,惠風和暢,百花競放,春意融融。無數詩人用自己的繾綣詩句描繪了一幅幅春意盎然、風光旖旎的景象。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絕句》
這首五言絕句詩情畫意地勾勒了明媚春色:春風和煦,百花初放,風送花香,飛燕銜泥,鴛鴦靜睡。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墻,莓苔滿地。
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歐陽修《踏莎行》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歐陽修《阮郎歸》
雨后初霽萬紫千紅,畫梁新燕雙飛,屋舍藤蔓纏繞,青苔遍地,柔曼清麗的歌聲相伴左右。無論南方北方,春分節氣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時節。
每當春分時節,婦孺爭放風箏。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鷂”和“鳶”都是鷹類猛禽,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為“紙鷂”、“紙鳶”。
在吟詠春天放風箏的詩中,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膾炙人口: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朝詩人鄭板橋《懷濰縣》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當時濰縣人放風箏的情景: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民諺說,“吃了薺菜,百蔬不鮮”。在人們的心中,仿佛只有挖了薺菜、吃了薺菜,春天才真的到來。
嶺南,“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在中山,“春菜”指的是一種野莧菜,又被稱為“春碧蒿”、“馬齒莧”。人們到田野中采摘春菜,回家“滾湯”,名曰“春湯”。有諺云:“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俗話說“春分到,蛋兒俏”。早在4000年前 ,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在古老的傳說中,春分這天可以很容易把雞蛋立起來。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游戲試驗。
春色滿園關不住,游人似在畫中行。陌上花開,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