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4個月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5.48萬億元,同比增長40.8%。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外貿企業發展備受關注。我國外貿實現逆勢增長、穩健運行,金融在其中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金融如何進一步護航外貿高質量發展?
突破“授信靠抵押”舊思維
深圳市常豐塑膠包裝制品公司主營塑膠制品、防護面罩的加工外銷,近年每年出口額約70萬美元。
“受國外疫情影響,現在銷售旺季比往年持續得更長,但流動資金短缺問題讓人頭疼。”該公司負責人郭浩告訴記者,4月中旬,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請了浙商銀行的“出口數據貸”。因為數據與國家外匯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對接,系統自動篩查、審批,在人工輔助下,公司很快就獲批了60萬元授信額度。“只要掃一掃就可以發起貸款申請,太方便了!”郭浩說。
“出口數據貸”是浙商銀行為解決外貿出口企業“授信難”“融資難”問題做出的探索之一。此前,該行還先后推出“出口收匯貸”“出口銀稅貸”等大數據授信模式。浙商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上述3種模式突破了“授信靠抵押”的傳統思維,通過挖掘企業經營數據的價值,為經營正常、信用良好的中小出口企業開拓了融資新渠道。
為何突破“授信靠抵押”成為關鍵?“我國外貿企業整體‘小而散’,金融機構在服務中小外貿企業的過程中往往面臨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粗放、外貿訂單不夠穩定、企業生命周期短、信用度不高等問題,影響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放貸意愿,導致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這也意味著,金融機構要想真正服務好中小外貿企業,推動金融服務外貿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尋求改變。
專家表示,一方面,金融機構要增強服務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針對不同類型的中小外貿企業開展產品創新。例如,探索供應鏈金融、集合套保產品等。另一方面,完善國內信用體系和信息平臺,引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導外貿企業聚焦主業、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此外,還要鼓勵銀行、保險等創新產品,為外貿企業提供適銷對路、可持續的金融產品。
助企業有效應對匯率波動
當前,全球需求趨勢回暖,我國企業外貿形勢面臨有利條件。不過,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對于未來外貿企業出口能否保持高速增長,業內仍有擔憂。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宏觀經濟研究員常冉表示,我國出口貿易雖實現逆勢增長,但外貿企業仍面臨不穩定的內外部因素。比如,用工成本增高供給承壓、現金流緊張回款不穩、貿易成本提高物流不暢、美元貶值企業利潤降低。在全球疫情不穩定情況下,外貿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尤其是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值得關注。
周茂華認為,全球經濟復蘇曲折、政策分化,造成了外匯和資本市場波動,其中外匯市場波動對中小外貿企業匯兌損益影響較大。
“去年疫情期間,我行開辟了疫情防控收付匯綠色通道,企業借助‘外匯金管家’平臺,可遠程完成各類外匯業務。”寧波銀行有關負責人說,疫情期間匯率波動大,企業和銀行無法線下溝通交流,寧波銀行充分利用微信、線上會議、直播平臺等多渠道訪客方式,幫助企業做好成本管理,提升企業匯率避險能力。
中信銀行嘉興分行根據浙江嘉興銀保監分局的工作部署,在疫情期間為外貿企業提供專業指導。“抓住境外融資成本低廉的機遇,通過專業指導,幫助企業把握匯率波動時機,通過開立保函等業務實現境外低成本融資要求。比如,為嘉興市某集團公司完成約3000萬美元貸款,融資成本僅為境內成本的30%,高效低價且專業的融資過程,得到了企業高度認可。”該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優化金融服務效率
作為我國外貿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外貿企業不僅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且對全球需求變化適應性強,創新也很活躍。比如,疫情期間,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逆勢增長,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引擎。
為配合跨境電商的金融需求,中行浙江分行聚焦跨境電商獨立站客群跨境收款場景進行業務創新,通過開發收匯管理系統與獨立站客戶互聯互通,實現了海量訂單數據的線上傳輸、匹配及系統核驗,并通過引入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實現了報關數據交互,初步探索了一條解決跨境電商出口收匯業務“貿易背景審核”難點的創新道路,為跨境電商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銀行跨境收款服務。
不難看到,為跨境電商及時提供金融服務,是國內金融業緊抓數字化轉型浪潮、推動外貿及跨境相關系統建設、優化金融服務效率與便捷性的縮影。
“在當前環境下,我國金融業要不斷完善相關服務體系,針對外貿外資特點,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凝聚金融機構合力,積極發揮銀行業主力軍作用、信用保證保險和融資擔保基金的撬動作用以及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為外貿外資提供強勁金融動能。”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趙雪情表示。(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