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2日訊(記者吉蕾蕾)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進一步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辟就業新渠道、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促進鄉村振興。
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對推動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農村創業創新推進協調機制辦公室主任、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介紹說,近年來,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入推進,一大批農村創業創新人員投入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他們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返鄉下鄉創業人員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據農業部此前的統計,我國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達700萬人,其中返鄉農民工比例為68.5%。農村雙創人員82%以上創辦的都是農村產業融合類項目,廣泛涵蓋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綠色農產品、特色工藝產業等農村一二三產業。
另一方面,返鄉下鄉創業的起點越來越高。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主體素質更高,抱團創業更多,管理方式更新,現代要素投入明顯增加,并且融入到當地的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去。據調查,54.3%的創業者都使用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得信息和營銷產品,89.3%的農村創業創新經營主體是多人聯合創業、合作創業、抱團創業,廣泛采用了個人獨資制、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可以說,在政策環境持續完善的情況下,近年來返鄉下鄉創業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然而,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政策不完善、不知曉、不落地問題依然存在,創業人員還面臨著融資、用地、服務、人才、風險應對等難題。
“雖然農民工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有很多機遇,但毫無疑問創業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舉例說,有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辦起了觀光采摘,但引進的品種不適宜當地種植,損失不小,“這些問題暴露出的既有創業主體自身能力和條件的限制,也有政策支持、公共服務、風險防范方面的欠缺問題。”
此次常務會議明確,要在落實好近年來國務院已出臺政策的基礎上,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將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范圍。同時強調,要強化融資服務和場地扶持,將“政府+銀行+保險”融資模式推廣到返鄉下鄉創業企業,村莊建設用地整治復墾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返鄉下鄉創業。
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強化農村要素資源供給,也就是“人”“錢”“地”。不過,相比“人”“地”的問題,“錢”的問題可能更為難解。李國祥認為,此次常務會議之所以專門提出要將“政府+銀行+保險”融資模式推廣到返鄉下鄉創業企業,實際上是預料到融資難可能成為阻礙農村創業企業最大的難題,提前從政策角度打下“預防針”。
對此,李國祥也建議,由于農村市場本身的缺陷,在實現激活農村發展資源要素的基礎上,農民工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應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實際情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