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可持續發展到區塊鏈技術,從人民幣的作用到大宗商品“新周期”……在4月10日召開的多場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分論壇中,防范金融風險成為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
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的金融風險有哪些?中國該如何做好風險防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與金融創新和開放是否矛盾?在主題為《金融的風險:“黑天鵝”和“灰犀牛”》《合作推進2030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就相關話題各抒己見。
關注金融風險的復雜性
在諸多金融風險中,“黑天鵝”和“灰犀!币蛭:^大而廣受關注!昂谔禊Z”是指沒有預料到的突發事件或問題,這類事件難以想象和預測,一旦發生影響極大!盎蚁!敝傅氖悄切┌l生概率極大、沖擊力極強卻被忽視的風險,因為這些風險平時大家都能看得見、習以為常,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
“每一次美元作為主要貨幣開始走強,或者美元加息導致資金回流時,就會有部分新興市場因貨幣錯配出現金融風險,這是當前國際市場應關注的問題。”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說。
除了貨幣領域風險,還有債務風險。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巖田一政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部分經濟體債務率過高的情況算得上“灰犀!薄nA計部分經濟體在2025年前后有望解決債務率過高的問題,理由之一是目前其金融資產的規模已少于政府外債。
“在某種程度上,想要絕對屏蔽和覆蓋掉‘黑天鵝’和‘灰犀牛’風險并不可能。”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李若谷表示,隨著金融機構規模和資產的增加,金融風險也會呈現緩慢聚集狀態,脫離時空概念、完全理想化地屏蔽掉全部風險并不現實。
目前中國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哪些?巴曙松認為,一是影子銀行的風險。各類表外理財業務、同業業務、交叉性金融業務迅速擴張,這些表外資產的質量以及回表可能產生的風險是不確定的。尤其是在分業監管時期,部分資產管理機構存在監管套利的可能。二是高杠桿的風險,包括地方政府債務和國有企業債務的問題。盡管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可掉以輕心。
防控金融風險應多措并舉
正因為金融風險具有隱蔽性、復雜性、突發性、傳染性、危害性強等特點,防控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必須打贏,來不得半點大意。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在亞洲部分經濟體中,金融科技蓬勃發展,也暴露了監管的缺失。如果缺失跨境監管將可能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為此要避免金融機構跨境套利。
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校長、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勝茂夫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于美國,全球經濟體都受到很大影響。需要提升幾方面的防風險意識:一是充分認識到金融監管是一種對金融消費者的公共服務,要努力消除公眾的信息不對稱。二是要營造公平、公正和高效的金融環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要提高金融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此外,對于全球新興經濟體來說,防控金融風險也需要國與國之間的多邊協調。
日本參議院議員片山皐月表示,在此前的防風險經歷中,部分國家推出過貨幣基金,在貨幣方面互相幫助,進行貨幣調換,化解風險的效果較好。此外還應做到信息透明。部分經濟體對資本和貨幣放松管制有利于本地區經濟發展,但應做到循序漸進,注重加強監管和信息透明性,以防控相關風險。
“目前中國債務問題還不突出,杠桿率已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有望在政策指引下進一步下降!眹医鹑谂c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今后中國應注意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問題,高度警惕居民部門由盈余部門轉為負債部門的情況發生。此外,中國外匯儲備減少并非移民式的資本外流所致,而是與人民幣進行對外投資等多方因素影響有關。
避免過度創新和開放帶來風險
防范金融風險是否意味著關閉開放和創新的大門?顯然不是。與會代表認為,要處理好防風險和開放、防風險和金融創新兩方面的關系。
針對創新型金融科技類公司,巖田一政表示,目前部分經濟體內,宏觀審慎框架還沒有覆蓋互聯網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擴大監管的覆蓋度。此外,要繼續提升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機構的交易安全性。
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總裁凱拉特·克里姆別托夫介紹,為關注金融市場創新發展,部分國家特別設置了新的監管區域,讓特殊的金融科技類公司得以嘗試新的監管模式或監管試點。對金融創新來說,金融監管應與時俱進,既要關注傳統的金融領域,也要關注新的金融領域。
“貿易摩擦不會引發‘灰犀!膊粫袛嘀袊鹑陂_放的決心!崩钊艄缺硎,目前中國的公司債金融風險不高,沒有貨幣錯配問題,風險基本可控。貿易戰不太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在防控金融風險的同時,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國內市場巨大,通過內需拉動經濟同樣能解決很大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史蒂芬·格羅夫表示,中國要通過擴大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從金融業開放規律看,一個國家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會帶來競爭,最終會帶來金融業更好的創新與服務。銀行、基金、保險等領域的開放,可能給金融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但在開放過程中要加強監管和引導,避免過度創新和開放帶來的風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琳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