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鋒,英國利茲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曾在英國利茲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任教。擔任財政部與人社部等部門咨詢專家以及“東盟—中日韓宏觀研究辦公室”(AMRO)顧問組成員。研究方向主要為開放宏觀經濟、農業經濟、經濟史等領域;著有《經濟學原理(中國版)》《搞對價格 管好貨幣》《大國追趕的經濟學觀察——理解中國開放宏觀經濟(2003—2013)》《宏調的邏輯——從十年宏調史讀懂中國經濟》等。
作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盧鋒與大多數經濟學家有所不同,其學術生涯從歷史學科開始,進而過渡到經濟史,最終轉到經濟學專業學習和研究,他的經濟學功底是通過自學和專業學習相結合而打下的。以興趣為導向,關注現實,是他選擇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宗旨,并貫穿了整個學術生涯和日常研究。
歷史學習塑造研究習慣
1978年,盧鋒參加高考,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為對歷史很感興趣,就選擇了黨史作為本科專業。在學習過程中,盧鋒漸漸發現,單純學歷史很多問題無法解釋清楚。根據歷史唯物論基本原理,對歷史現象討論和研究,不可避免地會追溯到相應時期經濟環境。為了分析特定歷史現象的經濟成因及其邏輯,盧鋒在大學自學經濟學相關課程,關注當時改革開放重大現實經濟問題討論,由此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我們上大學時,從經濟角度看歷史既是常識道理也是全新視角。例如,改革之初人們關注現代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極“左”路線的慘痛教訓,深究根源涉及中國2000多年農業社會的小農經濟結構特點。那么,中國歷史上小農經濟有哪些具體特征?這些特征形成發展的條件與根源又是什么?它們如何影響當代中國發展道路和演進軌跡?這些都引發了我的思考和興趣。”盧鋒在本科學習時圍繞這些問題讀書思考,一發不可收拾,研究生順理成章地考入了經濟史專業。
回顧自己的求學生涯,盧鋒坦言自己并不是典型的經濟學家學術背景,在學術積淀的過程中,“自我學習和思考”占了很大比重。結合不同階段重大現實問題思考研究,在不斷學習和取舍中系統了解現代經濟學的知識和方法體系。他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關注點,發散式思考和研究,不給自己設限,在實踐中擇善而從建立思考問題的框架與邏輯,也形成了個人研究方法的一些特點。
“我的很多經濟學知識都是‘干中學’來的。比如,2010年機緣巧合,承擔某政府部門委托的有關我國勞動力市場與宏觀經濟關系研究課題,由于早先沒有機會研究相關領域,做課題時重點學習了勞動經濟學相關內容,收集和閱讀了勞動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專著和相關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南北方四個省份七個市縣,用了一個多月時間開展實地調研,然后再考慮完成課題研究報告。”盧鋒說,就實際問題開展專題研究,首先要從客觀現實出發瞄準問題靶心,同時也要重視借鑒有關對象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知識積累存量,如果自己沒有事先知識儲備就要老老實實抓緊補課。這樣“速成”得到的框架性理論知識雖然不一定扎實,但也不失為一種務實的補救方法。采用這種非常規的學習方法,雖然專業理論知識不如科班出身學者扎實,知識細節了解也有局限性,但好處就是問題導向明確,可以通過“旁觀者清”的視角切入,有時反倒能對問題提出獨特分析思路,搞得好也有心得和成果。
做學問要與時俱進
2003年,盧鋒到哈佛大學做訪問研究,在此之前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農業經濟方面。但在出國前,盧鋒通過一系列實地調研和EMBA教學接觸了一些行業與企業發展案例,這讓他萌生了“拓寬研究領域”的念頭。哈佛訪學經歷也成為他個人研究領域轉變的一大契機,得益于與不同領域哈佛教授的交流,盧鋒很快對外包、供應鏈、OEM、ODM等現象背后的經濟邏輯發生強烈興趣,轉向后來定名為“產品內分工”的研究。通過半年左右密集研究,搜集了好幾箱文獻資料,完成了對“產品內分工”概念框架所涉多方面內容的思考。
盧鋒之所以調整研究方向,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新概念對我國加工貿易現象以至于當代開放發展道路具有理論解釋含義,并且能為宏觀經濟研究提供一個有用的視角。在10余年后出版的開放宏觀論文集序言中,他這樣描述當時研究興趣的變化,“2003年去哈佛訪學大半年,主要研究當代經濟全球化與產品內分工問題,此后研究興趣從早先側重于糧食安全與農業經濟,逐步轉向較多關注中國開放宏觀經濟領域問題。回想起來,與成千上萬農民兄弟離鄉進城的轉型潮流類似,筆者在經濟研究內容選擇上也經歷了一次‘農轉非’。”
“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要搞懂你設定的問題。為此需要學習掌握現代經濟學基本原理,需要尊重經濟學教科書基本模型和方法,但是經濟學作為經驗科學,更需要關注經濟現實和當代實踐,重視真實經濟世界的經驗現象與特征。研究中國轉型經濟現象,要隨時準備依據客觀現實所呈現的特征性關系和規律,對標準經濟理論模型改造創新。”盧鋒說。
產品內分工概念框架有助于認識加工貿易和服務外包現象,盧鋒后來研究人民幣匯率、中美貿易不平衡鏡像關系、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等問題,也適當采用產品內分工視角,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觀點。
觀察和研究當下中國
對研究者而言,研究課題的選擇很重要。盧鋒所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云集了中國頂尖的經濟學家,他們的研究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原則:應用現代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當下經濟問題,把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結合起來,其研究目標既是為經濟學的發展添磚加瓦,還要為國家的經濟政策出謀劃策。“圍繞重大現實問題,按照自己的研究興趣。”盧鋒這樣形容自己的選題標準。
2005年以來,盧鋒與宋國青等教授合作舉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每次都聚焦分析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熱點問題與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目前已經連續舉辦了53次。2014年,盧鋒出版了《大國追趕的經濟學觀察——理解中國開放宏觀經濟(2003—2013)》一書,將過去10余年完成和發表的論文和報告結集出版。翻開目錄,其中大部分題目——理解人民幣升值趨勢、開放宏觀經濟與就業增長、擴大開放與金融改革、變革中的美國與全球經濟……在今天仍是學界和社會熱議的話題。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開放宏觀經濟與政策領域出現了許多具有認知挑戰性的新現象與新問題,使任何愿意探尋真相的經濟學人都難以無動于衷,一旦有機會思考與研究便欲罷不能。”盧鋒說,在風起云涌的新時代,直面恢宏壯觀的重大經濟現象,“時代會提問題”,經濟學家實際上是在時代環境帶領下不斷前進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重構著世界經濟版圖,盧鋒認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做經濟研究是一種幸運。“未來,在研究課題選擇上會繼續以問題為導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努力搞懂問題,為社會貢獻認識增加值。”盧鋒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