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于今年9月17至19日在上海舉辦,目前,大會各項準備工作正在加緊進行。
7月4日,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正式向全世界、全社會發出真誠邀約,金秋九月、黃浦江畔、AIShanghai、你我相約、不見不散。
上海市副市長吳清介紹了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相關情況。他代表上海市政府鄭重承諾,上海將以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責任擔當,與國家各相關部委辦和機構緊密攜手,共同辦好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習總書記曾多次談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與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國家層面已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當今世界公認中國已成為人工智能發展大國。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關鍵設備、高端芯片等重大原創成果,以及龍頭企業、尖端人才,包括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和短板。
這些差距和短板,有些是全世界發展面臨的共同瓶頸,有些是自身發展中的階段性不足。全球分工與合作,從來都是基于各自的比較優勢。大會將著重與世界各地、社會各方共同探討:
改革,如何抓住中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重大機遇,推進AI賦能產業合作;
開放,如何進一步開放中國消費升級的巨大市場,創造豐富應用場景,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
創新,如何深化中外合作、政企合作、院企合作,共享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新觀點,攜手開創面向未來的智能世界;
發展,發展必定是多方治理、多方協作、多方共識的共同發展,大會將搭建多方對話、合作交流的平臺,為全世界有志于為人類未來智能作出貢獻、提供方案的思想家、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提供精彩舞臺。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為主題,以“高端化、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為辦會方針,分論壇峰會、特色活動、展示應用、創新大賽四大板塊,重點突出“產學研用投”相結合的辦會方式。
產業方面,開幕式將邀請國內外部分政要、學界泰斗和行業龍頭企業代表,就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和對經濟社會的宏觀影響作演講致辭。全體會議,將從技術、經濟、社會三個層面對重點議題進行深入研討。全球百位龍頭企業CEO、百家代表性科技企業參會,海外嘉賓比例超過50%。
大會期間,還將舉辦近20場主題論壇和峰會,對腦機融合、群體智能、智能芯片、智能駕駛等發展現狀、趨勢、熱點開展熱烈討論,并由Gartner咨詢公司、中國信通院等國內外權威研究機構發布最新行業趨勢報告。
學界方面,將有30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參會。為推進青年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大會面向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在校師生、個人開發者及團隊舉辦“2018世界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大賽已于6月13日先期啟動,將在9月大會期間頒獎并進行路演展示,并最終由學術界和企業界高層次專家評選出“SAIL”(Shanghai AI Leader,上海人工智能引領者)大獎。
科研方面,大會得到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大力支持。10位全球人工智能頂尖科學家——包括圖靈獎獲得者,50位中外院士、百位青年領軍專家到會,深入討論基礎算法、國際協作、未來應用等前沿話題。大會期間還將開展高端學術圈座談、MIT TR 35中外頂級青年科學家互動等系列特色活動。
應用方面,會場集中打造一批集成式、多樣化、區域性的AI浸入式體驗,主會場及周邊AI PARK、油罐藝術區,將集中呈現AI+交通、健康、教育、零售、服務、智造、金融等七大“AI+”主題式體驗、近百個應用場景;整個西岸濱江地區,包括西岸藝術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等依托工業遺跡改造的藝術文化空間,將首發國內外知名AI企業充滿想象力的AI黑科技。
創投方面,開幕式當天,將進行一系列政策發布和重要合作項目簽約。創新大賽優勝團隊將獲得投資基金、孵化基地、政策輔導等多方支持。同時,還將聯合投資機構舉辦AI投融資主題論壇,開展獨角獸企業和優秀創新團隊路演,進一步營造人工智能引領創新創業的濃郁氛圍。
大會總體方案已基本成型,由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和徐匯區政府牽頭組織的大會網站、微信公眾號(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和專用App均已上線,國內外重要嘉賓邀請、主會場周邊基礎設施保障持續推進。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僅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與世界對話的窗口,也是以上海為龍頭、引領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風口,更是上海全面發力新經濟、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市場開放的集結號。
上海將借助承辦大會的契機,落實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戰略任務和《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不斷完善創新生態,努力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形成全國示范,構建以應用驅動、科技引領、產業協同、生態培育、人才集聚為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體系,代表國家率先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未來2-3年,上海將推動形成千億級的核心產業規模、建立千億級的產業基金、開放TB級的公共數據集,建成10個公共創新平臺、打造6個創新應用示范區、形成60個深度應用場景。(經濟日報沈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