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日,志愿者們在進博會新聞中心與吉祥物“進寶”合影。當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閉幕。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總有一些時刻,深深印刻在世界經貿發展史上,并將改寫全球貿易格局。
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40多萬名境內外采購商齊聚黃浦江畔,圍繞“新時代,共享未來”的主題,攜手致力于合作共贏,成為中國主動擴大開放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作為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首屆進博會以其開放包容的胸懷、合作共贏的誠意,為世界經濟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由貿易的窗口,體現了中國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承諾和擔當。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只有貿易的“血脈”暢通了,世界經濟才能獲得健康的發展。據預測,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按一年計,首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不僅有出口,更有龐大的進口市場,中國不斷打開的開放大門背后,是更多前所未有的機遇。
“這是個絕好的平臺,明年我們還要來!”施耐德電氣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說,進博會創造了難得的時代機遇,未來公司會將更多的前沿科技與解決方案引入中國,繼續與中國經濟共成長。
在GE醫療生命健康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周懷宇看來,中國在很多創新領域已與國際市場沒有“時差”,消費升級的巨大市場、愿意嘗試新產品的政府和企業,可以讓新技術、新產品更快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對于中國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進博會帶來了更多可以選擇的商品和服務,有助于優化國內商品結構,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進博會搭建了一個開放高效的平臺,讓中國企業在與世界一流產品及服務的對標中,找到了差距,明確了方向,更加堅定了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以前專程去國外參觀專業展會,都很難看到這么集中且門類齊全的高端設備,這次參會開了眼界、交了朋友,值!”江西鷹潭一家包裝公司負責人張元挺說,進博會上,他不僅與斯洛伐克的一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還與意大利、俄羅斯的合作伙伴就項目國內落地達成了共識。
此前有聲音認為,不斷擴大的進口或將對國內本已過剩的產能帶來更大沖擊。事實上,進博會的成功舉辦,加快了高端產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客觀上也形成了“鯰魚效應”,倒逼國內那些猶豫不決的低端過剩產能退出或轉型。
畢馬威中國科技行業北方區主管合伙人盧鹍鵬表示,無論是對于C端消費者還是B端企業,中國擴大進口都將帶來實質性利好,特別是增加對于高科技產品、新技術的進口,有利于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
“從這個意義上看,進博會也是我國貿易領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重大舉措,對于促進貿易平衡發展、重塑全球經貿格局,具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副研究員楊長湧說。
唯合作才能共贏,唯變革才能創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有益完善。進博會上,中國政府為多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企業提供了免費展位,幫助它們展示最具本國特色的優質產品、旅游資源和傳統文化,共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這是一場既讓發展中國家得益,又讓發達國家獲利的盛會。”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羅伯托·阿澤維多高度評價首屆進博會的舉辦。他表示,中國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幫助這些國家更好地利用資源,更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增強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
不僅如此,進博會還進一步釋放了中國擴大開放的信號:繼續降低關稅水平、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持續放寬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外資持股比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加快出臺外商投資法規,分步驟、分階段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這一系列新舉措有望進一步強化中國“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在開放中共享發展和繁榮”的主張,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新一輪開放格局。
“首屆進博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于中國市場發展的信心。”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的話,說出了廣大參展商的心聲。首屆進博會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仍將持續顯現。
東風鼓滿萬里帆。首屆進博會以史為軸、面向未來,開啟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新篇章。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實施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正是我們對改革開放40周年的最好紀念,也是我們應對當前復雜多變國際形勢的最大法寶。
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所言,中國正在建設通往世界之橋、通往繁榮之橋和通往未來之橋。進博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豐富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貢獻了東方智慧。可以預見的是,開放的中國一定會創造更多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