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金融數據近日公布,對于M2和社會融資規模等數據不及預期,有人得出信用收縮的結論。對此,需要客觀分析。
首先,貸款環比“腰斬”并不意味著10月份金融數據出現斷崖式下滑。從歷史規律來看,銀行信貸投放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規律,季末往往為“大月”,季初往往為“小月”。歷史數據顯示,往年10月份貸款平均約占9月份的55%左右。因此,此次貸款環比“腰斬”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同時,今年整體信貸投放情況并不算差。貸款余額增速雖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下滑,但進入今年下半年又開始回升,并從9月份開始重新站上了13%的水平。受央行多次降準影響,用M2和基礎貨幣之比衡量的貨幣乘數也震蕩上行。
信貸表現雖然尚可,但其他方面的隱憂不容輕視。從投資端看,今年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幾乎持續負增長;從融資端看,委托貸款余額增速也同樣如此,信托貸款余額增速則從10月份開始掉至零增長以下,且三者在10月份的金融數據中均呈現加速下降趨勢。同時,表外融資繼續下降使得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創2016年7月份以來新低。
此外,信貸投放在結構上也發生了變化。最直接反映企業融資需求變化的企業中長期貸款10月份僅增加1429億元,不僅低于9月份的3800億元,也遠不及去年10月份的2366億元。同時,票據融資規模連續6個月出現千億元以上高增長,反映出在寬信用政策引導下,銀行雖然信貸額度有所提升,但對企業信貸投放仍然較為謹慎。
在信貸總量尚可、表外融資繼續萎縮且信貸短期化的影響下,企業存款大幅下降6004億元,不僅導致M1同比繼續下降至2.7%的水平,也使得M2創下歷史最低增速。
綜上分析,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并進入持續信用收縮階段,是金融數據表現較低迷的主要原因。這里既有金融監管對融資渠道和融資主體實行更嚴格限制的因素,也有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的形勢下,銀行主動調整其資產配置策略的因素。那么,金融數據不達預期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的常態嗎?筆者認為,金融數據未來的走勢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按照經濟運行規律,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形勢下,銀行或仍將保持較低的風險偏好;二是逆周期政策起到的對沖效應。前者會使金融數據整體偏弱,并成為下階段的主旋律,后者則會使金融數據出現邊際改善。
與此同時,受到金融監管政策等影響,資金利率下行并未引發銀行將大量杠桿加在金融市場上,同業存單增量開始放緩,同業理財逐漸退出舞臺,所以今年資金“空轉”現象并不明顯,資金并未淤積在銀行體系,央行投放給銀行體系的資金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得到了有效保證。
從10月份開始,央行通過推行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加大再貼現額度等方式支持民企融資,銀保監會也表示在信貸投放上會進一步向民營企業傾斜。近期各地政府部門也紛紛制定相關政策和投入財力來支持民企發展,緩解融資難和融資貴。隨著更多解決民企融資難的政策逐漸落地,預計銀行風險偏好將在邊際上得到有效改善,民企融資難度或將有所減輕,這也有助于減緩金融數據的回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迅雷,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