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鄉村的數字生活更美好(三農雜談)
“雙11”農產品網上熱銷的背后,離不開網絡等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逐漸普及
來自湖北秭歸的臍橙、甘肅禮縣的蘋果……數據顯示,“雙11”當天阿里巴巴全平臺農產品交易額超過45億元。產自東北的五常大米僅用10秒鐘便賣了100萬斤,四川的平武蜂蜜,更是在售罄后預售到了明年9月。火爆的銷售,讓這些農產品走出田間地頭,走向全國各地。撐起這些數據離不開買家的熱情,更離不開網絡等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逐漸普及。
如今,隨著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的廣泛應用,在廣大農村,上網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兒。農村網民數量在增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四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5%,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占整體網民的26.3%,較2017年末增加204萬人。網絡應用場景在擴大。對于新農民而言,網絡是可以學習種植技術、租賃大型農機、遙控無人機植保作業等的好工具,手機成為新農具;對農村里的留守人群而言,微信、視頻等是和在城里務工的家人互致問候的好渠道。網絡改變鄉村生活的威力在顯現。“互聯網+”帶來的農村電商、眾籌農業、直播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正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新動能。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收入已達到1.25萬億元。
應當看到的是,由于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突出。從硬件看,目前寬帶網絡仍未覆蓋的地區、網絡普及水平較低的地區基本上都是地處偏遠、自然環境復雜的農村地區,這些地方網絡建設難度大、投入成本高。從軟件看,在與日常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及互聯網理財等應用方面,農村網民的使用率也遠遠低于城鎮網民。這些問題制約著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動能的釋放、農村居民生活便捷度、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統籌解決。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農情,大國小農的基本特征將長期伴隨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演進過程。如何建立起農民生產與市民消費的有效對接機制,如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重要而迫切。網絡能夠跨越時空距離的“魔力”,恰恰能夠讓廣大農民直接與世界對話,直接與大市場聯通。因此,面向未來,一方面要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通過發展數字農業,讓數據鏈帶動和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新動能;另一方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過建設數字鄉村,讓“互聯網+”教育、醫療、交通、娛樂等公共服務延伸到村,提升農民數字化應用能力,豐富鄉村的數字化生活,全面支撐鄉村振興,讓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道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搭上數字經濟發展快車。
朱 雋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