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阿克蘇市王三街的結對認親商戶在聚餐。本報記者周鵬攝
新疆日報訊(記者米日古力 · 吾)“哥,嫂子的身體好點沒有,藥有沒有按時吃,你要好好照顧她,家里的重活累活咱倆干就行了。”11月24日中午,一走進洛浦縣杭桂鎮歐吐拉艾日克村親戚肉孜買買提 · 托乎尼牙孜家,和田地區財政局干部李時富就不停地叮囑著。肉孜買買提的安居富民房布置一新,4間房子的墻面印滿色彩繽紛的鮮花圖案,衛生間、洗浴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房子收拾得整整齊齊。
自治區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后不久,李時富和肉孜買買提結為親戚。每隔一段時間,李時富就要到肉孜買買提家住幾天,坐在爐前灶頭拉拉家常,兩人的感情在你來我往中日益深厚。
現在,南疆各族群眾特別是貧困家庭不同民族的親戚多了,各族干部群眾與結對認親戶相互走動已成為天山南北最動人的畫面,民族團結意識已深深植根各族干部群眾心田。
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11月25日一大早,和田市拉斯奎鎮庫勒來克村村民服務中心響起歡快的音樂,自治區審計廳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正在大廳里忙碌著。村民布威薩熱 · 麥提庫爾班的女兒這天出嫁,駐村工作隊準備籌辦一場“高大上”的婚禮。
68歲的布威薩熱身著綠色印花針織長裙,外面套一件墨綠色大衣,腳上是短腰皮靴,戴上金耳環、金戒指,滿臉喜氣趕到服務中心,開心得合不攏嘴。
“我的好孩子,真是累壞你們了,喝點水,休息一下再干吧。”布威薩熱拉著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項繼光的手關切地說。
“我的‘阿帕’(維吾爾語,意為媽媽),別擔心,今天您女兒出嫁,我們可是娘家人,婚禮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的。”駐村兩年多來,項繼光學會了不少維吾爾語。
“我的好孩子,有你們在,我什么都不擔心。”布威薩熱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欣慰地看著熱鬧的場面,對身邊的鄉親說: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幾年前,布威薩熱給家里其他幾個孩子也操辦過婚禮。那時,村里籠罩著一股“歪風邪氣”,婚禮不讓唱歌不讓跳舞,也聽不到笑聲,鮮艷的色彩從大家生活中消失了,連婚禮這樣的喜慶日子也寂靜得可怕。
駐村工作隊的到來,改變了這里的一切:村里的土路變成了寬敞平整的柏油路,淤塞的水渠改建成防滲渠,村道兩旁裝上了太陽能路燈,庭院里立起了蔬菜小拱棚,隨處可見的垃圾桶讓村子變得干凈了……村里的歡聲笑語多了,大家上夜校、學文化,現代文明新風吹進村里,婚禮上又有了喜慶的嗩吶聲和歡快的歌舞。
這不,村里53歲的電工艾尼瓦爾江 · 阿巴斯也早早來到婚禮現場,拉著自治區審計廳駐庫勒來克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王軍的手聊個不停。
一個月前,工作隊舉辦了一場優秀村民評選活動,通過村民投票,艾尼瓦爾江獲得了第一名。駐村工作隊獎勵他一輛價值5000元的三輪電動摩托車,如今他成了村里的明星。
“我的獎品被女兒要走了,她說要參加下一次評選活動,也要力爭得第一名呢。”艾尼瓦爾江和王軍分享著自己的喜悅。
“哇,這個彩帶拱門太好看了,整個大廳布置就像偶像劇里那樣浪漫。”村民吐熱尼薩 · 阿部都力克木和幾個姐妹驚呼道。
從大廳門口鋪設的紅地毯穿過彩帶拱門一直延伸到舞臺,色彩繽紛的彩帶將大廳頂部裝飾成了夢幻的海洋,彩色氣球飄浮在各個角落。
中午13時左右,婚禮進行曲響起,新郎身著一套嶄新的西裝,新娘穿著潔白的婚紗,兩人手挽手穿過拱門緩緩走向舞臺,婚禮正式開始。
布威薩熱擦拭著眼角幸福的淚水,感慨道:“女兒出嫁了,婚禮上歡聲笑語,她將來的生活一定會幸福美滿。”
百年老街續寫新佳話
“阿克蘇這幾年發展不錯,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要不斷提高飯菜品質,必須跟上大眾需求才行。”“你說得太對了,現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提高飯菜品質,服務也要跟上。”11月26日下午,在阿克蘇市王三街“一家親”餐廳,婁建波和木合塔爾 · 阿布都肉蘇力說著共同的想法。
王三街在阿克蘇無人不知,這條百年老街流傳著一段佳話:清末,一位天津客商收養了一個維吾爾族男孩,取名王三。王三跟著養父學習經商和中醫,長大后在阿克蘇建了一個巴扎,人稱王三街。
“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的開展,賦予這條百年老街新的活力。興隆街與王三街相距3公里左右,經阿克蘇市民政局駐紅橋街道辦事處紅橋社區“訪惠聚”工作隊牽頭,興隆街商戶與王三街首批54名商戶結為親戚,目前結對認親商戶共有107對214人。
如今,以“一家親”命名的夜市、商貿城、餐廳、蔬菜店隨處可見,每個結對商戶都有一棵結對連心樹、一張全家福照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傳統在這里延續。
婁建波和木合塔爾是“一家親”餐廳的共同發起人,之前兩人在阿克蘇市各有自己的生意,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結為親戚后,經常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發現了很多共同的地方。
“在新疆,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各民族你來我往是很平常的事,我們如今成了好親戚、好兄弟,應該一起做點有意義的事。”婁建波和木合塔爾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最終以“眾籌”方式開了這家餐廳,并決定將餐廳盈利的5%用于幫助當地困難群眾。
走進這家具有民族風情的餐廳,寫有“生意興隆”的紅色牌匾映入眼簾。當然,這家餐廳最大的特色是由7個民族、88位股東共同創辦而成。
每天,“一家親”餐廳總是座無虛席,無論是來疆游玩的游客,還是本地食客,在這里用餐時,總要到二樓的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看一看。這里陳列的200多張圖片、100多本圖書、30多件文物,靜靜講述著生活在新疆這片熱土上的各民族休戚與共、共同發展的感人故事。
這種感情會一直延續下去
“作業都做完了吧,今天要上的課都提前預習了嗎?”“做完了,功課也預習了。今晚你到我家一起做作業吧。”11月26日一早,疏勒縣第二小學六年級八班的胡怡佳和謝伊代 · 麥麥提艾力手拉手往教室走去。
疏勒縣第二小學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等多個民族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胡怡佳和謝伊代就在這所學校上課,兩年前兩人成了同班同學,在學校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結成對子,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疏勒縣第二小學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各方面,全校55個班的2607名學生都結成了對子,老師彼此也結為親戚。
“今天下班,我要到你家吃飯,想吃你做的燉魚了。”課間時,教師阿瓦古麗 · 阿布都瓦依提跑到侯莉身邊說。
雙眼皮、長睫毛,卷卷的短發襯托得侯莉格外精神,一眼看上去長得很像維吾爾族。“我是土生土長的疏勒人,小時候左鄰右舍各民族都有,大家在一起生活、工作,時間長了長得難免也像起來。”性格開朗的侯莉笑著說。
侯莉從事教學工作已有22年,阿瓦古麗剛來學校的時候,對如何開展工作一籌莫展,侯莉毫無保留地向她傳授經驗,兩人成了好朋友。阿瓦古麗喜歡到侯莉家“蹭飯”,課余時間兩個人相約逛街、看電影、吃飯,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姐妹。
“我姐做飯太好吃了,尤其喜歡她做的燉魚,所以經常去她家‘蹭飯’。”阿瓦古麗捂著嘴笑起來。
上午兩節課后是大課間,孩子們紛紛跑到操場上玩。“我說一、二、三的時候,我們一起掄繩子,這樣才能掄得高,大家才能都跳進來。”丁紫璇對搭檔麥蘇提 · 麥合木提認真叮囑。
丁紫璇和麥蘇提兩人的媽媽以前就是同班同學,如今他倆也是同班同學,在學校開展的“手拉手 · 一家親”活動中結成了對子,兩家人的交往更為密切。
“無論是我們那一代,還是孩子這一代,各民族在一起學習、生活、工作是常態,我相信,這樣的感情會一直延續下去。”麥蘇提的媽媽古麗娜 · 吐爾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