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1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針對社會上存在的“民營經濟離場”等觀點,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把國企和民企看成是兩個對立的陣營,說一個發展了另一個就必然要縮小,這種觀點完全是錯誤的。
我國民營企中,既有新經濟高科技的代表企業,如BATJ、華為、小米、聯想等,也有廣泛分布于各行各業的中型企業、小微企業。
沈建光指出,民營經濟對支持中國經濟增長、創新發展、穩定就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六七八九”突出表明了民營經濟的重要意義,即民營經濟創造了60%以上GDP、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以及占據90%以上的市場主體。
“我們看到,過去幾十年改革開放非常明顯,國有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壯大,民營經濟壯大也未必會侵蝕國有企業。”沈建光說。
沈建光也表示,“國進民退”是一個偽命題。去年年底以來民營企業的利潤增速低于國有企業,但過去幾十年都是高于國有企業的發展,這種情況其實只是一個小階段。不能因為一些內外因素的變化,民營經濟這一兩年的發展慢了,就說是“國進民退”。
沈建光認為,民營經濟運行困境一方面與自身因素有關,即對于一些管理薄弱、風險偏好較高的民營企業,適當的出清是合理的,也是市場化進程中,優勝劣汰,推陳出新的重要一環,無可厚非。另一方面,是制度性原因,突出體現在行政一刀切、民企與國企差別化待遇、市場準入公平性、產權保護的問題等等。而未來進一步加強政策的協調,在落實去杠桿、去產能、環保加強與規范社保征收等政策的同時,更加注重民營企業的合理訴求,防止民營經濟過度低迷也是在當前內外部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需要重點考慮的。
展望未來,沈建光建議,在去杠桿、嚴監管的同時,應鼓勵更多普惠金融創新,提供多渠道的資本市場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在去產能與環保規范的同時,給予民營企業整改的空間和時間,用市場化手段而非行政干預化解風險;而在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的當下,正視企業稅負較高的事實,做到減稅與規范征收并行,確保民企稅負切實下降等,都是重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走出民營經濟新困境的可行嘗試。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