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烏蘭牧騎隊員來到群眾家中表演節目。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冬日的內蒙古蘇尼特草原深處,蕭瑟籠罩,但在牧民薩仁高娃家里,馬頭琴激昂,蒙古長調悠揚,十幾位牧民興致勃勃欣賞歌舞表演。
這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綜合志愿服務隊給賽漢塔拉鎮巴潤寶拉格嘎查牧民送服務的“序幕”。這個正在全區推廣的志愿服務模式,是地域遼闊的內蒙古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居住分散的牧民雖不能享受到網購的“包郵”服務,卻能坐享生活日常服務上門。
文藝演出結束,牧民們都沒有散去。草原上的接羔季即將到來,志愿服務隊此行主要目的是給牧民傳授接羔的疫病防治和飼養技巧,提高接羔成活率。
蘇尼特右旗農牧和科技局的工作人員以志愿者的身份,跟隨烏蘭牧騎隊員一同前來。怎樣防疫,何時補飼……他們給牧民詳細講解克服傳統接羔保育缺點的科學辦法。
“不僅省去了牧民路途的花費和辛苦,上門教我們養羊、增加收入的好辦法,還能看文藝節目,我特別喜歡這樣的方式。”薩仁高娃說。
內蒙古興安盟“草原志愿服務輕騎兵”來到基層開展志愿服務,興安盟人民醫院的醫生為群眾義診。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烏蘭牧騎被稱為“紅色文藝輕騎兵”,1957年,中國首支烏蘭牧騎就在蘇尼特右旗誕生。由于基層的需要,烏蘭牧騎的每個隊員逐漸掌握多種技能,在文藝表演之外為牧民宣傳政策、理發、修理家電等,受到牧民稱贊。
60多年來,內蒙古各地烏蘭牧騎隊員行程數百萬公里,為基層農牧民演出、宣傳、輔導、服務36萬多場次、2.6億人次,創造了新中國文藝演出的奇跡,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
隨著交通、信息傳遞日益便捷,烏蘭牧騎能提供的簡易便民服務已難以滿足牧民需求,自身也一度出現萎縮。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同時,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發生巨變,人員流動頻繁,鄉村組織渙散,一些基層治理出現“真空”,特別在地廣人稀的農村牧區,公共服務到不了基層的情況更為突出。
“時代仍然需要烏蘭牧騎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郝時遠說,烏蘭牧騎創立之初的口號是“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針對牧民分散的居住條件,用流動的方式為每個人送去服務,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能打通基層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以來,內蒙古整合各部門服務基層的資源,組建“烏蘭牧騎+”綜合志愿服務隊,在文藝演出的基礎上,推出醫療衛生、法律援助、技能培訓、理論宣講、科技推廣等多種實用管用的服務項目,重點面向交通不便、生態脆弱、文化生活匱乏、人口居住分散的農村牧區提供專業化、流動式服務。
內蒙古興安盟“草原志愿服務輕騎兵”來到基層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人員向群眾發放免費圍裙。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道圖淖爾嘎查牧民鬧連莊為病所困。自己患有腦血管畸形,兒子患有尿毒癥,生活入不敷出,想去北京的大醫院看病,但實在沒能力。
送上門的“烏蘭牧騎+”綜合志愿服務為他解決了難題。服務隊里的當地醫生為父子倆檢查身體,并連線北京的專家給他們遠程會診。年過六旬的鬧連莊高興地說:“沒想到在家也能看上北京大醫院的大夫!”
目前,內蒙古已組建“烏蘭牧騎+”綜合志愿服務隊200多支,帶動多種資源下沉到基層,“政府統籌指導,貼近群眾需求”成為顯著特點。
在蘇尼特右旗,旗委政府建立一系列制度機制,打通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多平臺資源,組建10支專業志愿服務隊,專門征集牧民需求優化服務,推出用傳統奶食品制作和傳統氈藝技術項目帶動貧困婦女和進城陪讀牧民就業等特色服務,現在全旗7萬人口中注冊志愿者達4000多人。
中國志愿服務研究中心主任張翼說,“烏蘭牧騎+”契合了志愿服務現代化所必備的組織化、制度化、專業化、基層化、精準化等要求,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世界示范意義的制度模式。
“‘烏蘭牧騎+’直接服務基層群眾,是一種志愿服務新模式,是內蒙古將‘面對面到群眾中去、實打實為群眾服務’的烏蘭牧騎精神與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工作相結合的創新嘗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白玉剛說。(記者張云龍、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