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夏天,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呂梁考察調研老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提出殷切期望,鼓勵老區人民奮發有為,開創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三年以來,呂梁老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呂梁山是中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深度貧困聚集區。呂梁市21.4萬貧困人口多集中在溝壑縱橫、土壤貧瘠、生產條件落后的生態脆弱地區。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互交織,讓呂梁陷入了“山越禿人越窮、人越窮山越禿”的怪圈。
呂梁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路徑,提出要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兩場攻堅戰”。“我們要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實現生態生計并重,增綠增收雙贏。”市委書記李正印說。
“我們首創了購買式造林方案。老百姓加入合作社,自主購買苗木栽植管護,由林業部門驗收回購林地。群眾收益好,種樹的積極性更高了。”嵐縣縣委書記高奇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購買式造林可以使群眾獲得六方面的收入:育苗收入,栽樹勞務收入,國家生態補償,林地管護收入,參與造林合作社利潤分紅,退耕還林、林權流轉等其他不同類型的收入。
山綠了,當地農民的口袋也鼓了。“我今年61歲,跟老伴一起在山上種樹,半年就掙了3萬多元。”曾經的貧困戶劉翠蓮現在每天都跟著造林合作社上山種樹。一年多下來,她不僅脫了貧,還重新裝修了房子,“跟著政府走,我們只要勤快,就肯定能過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呂梁累計完成荒山綠化330萬畝、退耕還林230萬畝、經濟林提質增效150萬畝。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2019年達到33.2%。50多萬人通過生態建設增收,11.5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
“未來,生態紅利將不斷顯現,生態產品和生態旅游產值將大幅增加,‘綠色銀行’已經形成。”呂梁市副市長尉文龍告訴記者,如今呂梁的紅棗、核桃、沙棘等經濟林總收入已超過15億元,林業總產值達到64億元。
圍繞脫貧攻堅,呂梁市近年來還催生出“呂梁山護工”“光伏扶貧”兩大脫貧品牌。
據介紹,呂梁已經累計培訓護工5萬余人、就業2.66萬人,就業輻射全國8省份20多個城市。僅2019年,全市共培訓呂梁山護工1.29萬人,實現就業7095人;其中貧困人口接受培訓4392人,就業2737人。
“呂梁山護工”解決了就業問題,光伏扶貧則破解了呂梁缺產業的難題。“實施好‘光伏+’項目運維工作,光伏收益80%用于貧困戶增收。”呂梁市長王立偉表示。
呂梁已建成村級電站461座,累計結算光伏收益2.2億元,惠及1311個村、5.9萬貧困人口。
“在呂梁,看病、找工作、坐公交、買口罩……一個‘呂梁通’就能搞定。已經脫貧的人是否有返貧跡象,我們也能提前預知。”呂梁大數據應用局副局長張向軍說起“智慧”呂梁,如數家珍。
這些變化,源自呂梁市委提出的“變挖煤為挖大數據”的發展戰略。李正印說,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不但是革命性的技術,更是核心生產要素,將有力助推呂梁邁向高質量發展。
“去年,呂臨能化有限公司龐龐塔煤礦智能化礦山,獲得了全國第一張‘5G井下專網’。”張向軍告訴記者。去年第三屆“數谷呂梁·智贏未來”呂梁大數據產業發展推進會簽約了19個項目,總投資3.78億元。
“扶貧工作點多面廣,面臨著精準識別難、項目篩選難等具體問題。”呂梁市交口縣委書記霍慧文告訴記者,為此,該縣通過數據聚合,創新建立了扶貧“一碼清”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數據提取、歸類分析,形成扶貧工作實時監測“一張圖”,全面在線監測各項工作的落實程度。
“在大數據的驅動下,呂梁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李正印表示,未來,呂梁將加快建設“數谷呂梁”,全力打造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