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新疆哈密市伊州區白石頭鄉,遇雪,東天山更顯蒼茫;約1小時后,進入伊州區城區,則陽光明媚、微風輕拂。夏日里,經濟日報記者在新疆采訪調研,多次經歷這樣的天氣變化,在一天內領略“四季”。
依托特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資源優勢、獨特的氣候特點,新疆在產業經濟上堅持打好“特”字牌、叫響“疆”字號,眼下全區特色產業風生水起,推動經濟健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三向發力動能澎湃
每天上午,柯坪縣玉爾其鄉托瑪艾日克村“打馕合作社”里,都是一派忙碌景象。該村是當地有名的“馕村”。為了擴大生產和就業,合作社引進新疆艾力努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
“我們開發了恰瑪古馕等新品種,現在日均產馕4.2萬個。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賣到了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公司董事長阿地力江·尼牙孜告訴記者,7月底還將投產1條新生產線。
從小作坊到生產線,品種從單一到豐富,銷售從縣域到走向全國,柯坪縣“馕村”的變化折射新疆傳統特色產業的變遷。綜合新疆各地實踐看,變化主要緣于三向發力:一是堅持創新;二是資源整合;三是培育品牌。
新疆許多產業特色鮮明,但在區域內部來說,又存在同質化問題。比如馕產業,近年來許多地區規劃建設了“馕產業園”,但要“走出去”,就要形成合力。為此,新疆注重“三向發力”,推動傳統特色產業升級。近年來,阿布拉的馕、疆小馕、馕王等品牌越擦越亮,企業對馕坑規格、面粉標準、烤制時間、馕的重量和尺寸等都制訂了詳細的指標,贏得了消費者青睞。
堅持創新,大力開發特色新品種;資源整合,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培育品牌,奮力開拓全國市場,如今,干馕、肉鴿、薰衣草、艾德萊斯綢等新疆傳統特色產業正煥發新的生機。
既“提質”也“增量”
近年來,新疆一些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些產業大部分“塊頭”不大,產業發展面臨既要“提質”也要“增量”的課題。
面對雙重目標,新疆堅持以優質“增量”帶動“總量”擴容。在當地政府和企業看來,“提質”是手段,“增量”是目標,“提質”要靠研發,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現有特色產品,開發新的特色產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產自新疆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復方一枝蒿顆粒入選中醫藥防治方案特色民族藥。
其實,這種藥品以及同廠生產的祖卡木顆粒等“疆”字號產品,在新疆早已家喻戶曉。公司董事長李俊介紹,銀朵蘭公司曾因產品單一原因一度瀕臨破產,后來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轉化能力,調整產品結構走上了振興之路。目前,銀朵蘭維藥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集新疆特色民族藥種植、生產、營銷和研發等產業鏈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
在“提質”“增量”過程中,新疆特色產業還注重植入“綠色”基因。“既綠了一片,也富了一片。”新疆康元生物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坐落在哈巴河縣,加工生產沙棘飲品、油類、凍干粉等產品。公司副總經理彭正榮說,通過10年的投入,已建成2萬畝連片沙棘林基地,并帶動當地牧民種植6萬畝。
達斯旦·塔勒哈提別克和妻子在康元生物技術公司就業后,從牧民變身為產業工人,兩人每月工資合計有7500元。看到沙棘果紅火,他們一家種植了300畝沙棘果,去年進入豐果期,當年帶來15萬元收入。
高效開發利用資源
新疆資源富集,許多特色產業依托于資源。怎么看待資源,利用資源,決定著發展方向。“不困于資源,謹防資源依賴,做到延伸資源、超越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資源,成為新疆發展特色產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眼下,在哈密、克拉瑪依等資源富集地區,產業結構更加“輕”了,更加“綠”了,更加“精”了。
煤炭是哈密最具優勢的資源,在哈密不僅轉化為電能,還變身為化工原料。該市結合煤炭資源焦油率較高的品質特點,重點在延伸煤炭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伊吾縣的新疆廣匯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化工產品生產企業,生產的甲醇產品是高端醫用無紡布原材料、醫療器械零部件原材料的主要原料,生產的硫酸銨為化肥原料。“我們投資2.4億元上馬了尾氣熱能回收項目,千方百計將煤炭資源‘吃干榨盡’。”廣匯新能源總經理牛玉奇告訴記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殘渣及其他副產品,都納入開發利用的范疇。”
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鈦及鈦合金新材料項目,集鈦礦、海綿鈦、鈦材、鈦用品為一體,其產品是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的關鍵性基礎材料。公司副總經理謝國文說,“我們已累計在哈密投資70多億元,有信心開發好資源、利用好資源,把企業打造成為世界一流鈦生產企業”。
統計顯示,一季度,哈密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9%,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3.3%。“相關指標向好是打好加強防疫、復工復產組合拳的結果,也意味著通過高效開發利用資源,本地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韌性更佳。”哈密市統計局局長楊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