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方針已定,迫切需要引擎帶動、先鋒示范。如何找到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給出了答案,明確了長三角要承擔起“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
長三角覆蓋區域約占國土面積4%,經濟總量卻占全國1/4,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完善改革開放空間布局,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決策,實施成效也頗為矚目。今天的長三角,大都市圈和特色小鎮交相輝映,產城融合快速推進,江海聯運通達八方,鐵路公路縱橫交錯,“一體化”紅利釋放,“走出去”更加便捷……尤其是在這次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過程中,一體化機制和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成就的取得,也使我們對長三角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為長三角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依據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主動推進的中長期經濟格局再定位,是因時應勢達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改革發展路線圖,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相較而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總體上比全國其他地區快,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完全有能力肩負起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的重任,成為打造新發展格局的先行探路者,發揮重要的窗口和示范作用。
新發展格局明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長三角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就要緊扣“一體化”做文章,深化跨區域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走向制度創新。
新發展格局要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意味著在發揮國內市場優勢的基礎上,繼續推動與各國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長三角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就要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成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
新發展格局指向“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意味著必須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抓手,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長三角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就要緊扣“高質量”做文章,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提高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推動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協同開放發展、普惠便利共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夯實牢固基礎。
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惟有更大膽地闖、更大膽地試、更自主地改,才能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金觀平)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