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務。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我國正快馬加鞭,補齊制度短板。
日前,國務院決定對金融控股公司實施準入管理,相關監管試行辦法也同時出臺。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有利于維護金融體系安全,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也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好基礎。
金融控股公司一般指的是控股或者實際控制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類型金融機構,自身僅開展股權投資管理、不直接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我國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開展跨業投資,形成了金融集團,還有部分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了多家多類金融機構,成為事實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并非風險的代名詞。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經驗顯示,監管完善、穩健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金融穩定器的作用。就我國而言,近年來少數金融控股集團野蠻生長引發風險,原因是缺乏統一、全面、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監管,存在監管真空,再加上風險隔離機制不健全,導致風險不斷積累并最終暴露。
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有利于提升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維護金融體系安全。尤其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嚴重沖擊,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都受到了干擾。在此情況下,一方面要關注金融風險邊際變化;另一方面,從長遠計,更需要加快補齊短板,完善制度建設,提升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近年來,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已經形成,為防范化解影子銀行風險,資管新規將于2021年完成過渡……針對這些重點領域和關鍵風險點的制度建設正有條不紊地推進。
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就拿金融控股公司來說,近年來部分實力較強、經營規范的機構通過這種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豐富和完善了金融服務,有利于滿足各類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形勢下,單一的金融服務早已不能滿足實體經濟需求,明確準入條件,促進金融控股公司規范發展有助于推動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更高的質效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打好制度基礎。金融業務持牌經營、對中外金融機構“一碗水端平”,都需要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營商環境,更需要有制度的保障。更何況當前不少外資金融機構已經進入中國,我國金融業也面臨著來自全球的競爭。因此,補齊制度短板,提升我國金融業綜合服務能力,將有助于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果靜)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