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競爭力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石,衡量著城市經濟發展的實力,較高的城市經濟競爭力表明城市具有較強的經濟發展空間和經濟發展活力。為了更客觀、更準確地衡量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我們用城市的綜合經濟增量和綜合經濟效率合成中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291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以研判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格局演變,從城市視角審視中國經濟發展。
從總體格局看,大都市圈格局主導全國,經濟增量競爭力是導致綜合經濟競爭力差異的主要原因;經濟競爭力總體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東升西穩,南升北降”。
一、綜合經濟競爭力總體格局
1.大都市圈格局主導全國
2020年綜合經濟競爭力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無錫。在前20強內杭州、寧波、鄭州上升幅度較大,其中杭州由2015年的第18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11名,寧波由第19名上升到第13名,鄭州由第25名上升到第20名,進入20強以內;而澳門、青島、長沙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則相對有所下降。從全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分布角度來看,綜合經濟競爭力較強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引領周邊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如北京及周邊城市、青島及周邊城市、濟南及周邊城市、鄭州及周邊城市、西安及周邊城市、武漢及周邊城市、長沙及周邊城市、成都及周邊城市等成為主導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中堅力量。
2.經濟增量競爭力是導致綜合經濟競爭力差異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大部分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水平較低,有48.76%的樣本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低于均值。在經濟增量競爭力方面,只有少數城市的經濟增量競爭力較強。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成都、武漢、杭州、蘇州、南京的經濟增量競爭力更大,主導作用更明顯。
3.北方經濟競爭力衰退正在向南擴散
北方省份只有山東的經濟競爭力水平較強,北方城市經濟競爭力的衰退已經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擴散到河北、山東,目前正向著河南逼近,大有擴散到南方的趨勢。從南方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來看,廣東、廣西、云南的四線小城市正在降低,南方沿海區域,如長三角、海峽兩岸、珠三角已經開始向外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經濟競爭力提升,而中西部城市仍然處于向中心城市集聚狀態,中心城市的經濟競爭力一枝獨秀,顯著高于區域其他城市。
二、各區域綜合經濟競爭力格局與變化
1.“南強北弱”更加強化
綜合經濟競爭力依舊呈現“南強北弱”狀態,南方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水平要顯著高于北方,并且南方城市之間的差異程度要低于北方。具體而言,在前10強城市中北方僅有北京1個城市,前20強中僅有北京、青島、鄭州3個城市,前50強中僅有北京、青島、鄭州、西安、濟南、煙臺、太原、天津、東營9個城市。
2.呈現“東升西穩、南升北降”局面
具體來看,北方的130個城市中,有78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處于下降狀態,占60%,有52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處于上升狀態,占40%,并且下降幅度要顯著高于上升幅度。在161個南方城市中,僅有27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處于下降狀態,有134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排名處于上升狀態,占比高達83%。
從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區域角度來看,東部城市總體排名平均上升3.5名,中部城市普遍上升,總體排名平均上升15.5名,東北城市普遍下降,總體排名平均下降50.8名,西部城市有升有降,總體平均上升1.9名。總體而言,經濟競爭力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東升西穩、南升北降”局面。
三、各層級綜合經濟競爭力格局與變化
1.一二線城市內部差異較小、競爭激烈
從層級角度來看,依舊呈現“一二三四”狀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和臺北之間綜合經濟競爭力差距最小,二線城市之間的差異次之,一二線城市內部綜合經濟競爭力較為接近,競爭激烈。
2.四線城市排名上升
從一線城市來看,總體經濟競爭力指數有所降低,分化有所加劇,總體而言6個一線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0.167名。
從二線城市來看,各城市經濟競爭力差異較大且處于分化階段。從分布角度來看,長三角地區和中部中心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均較強,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杭州、合肥、寧波等強二線城市已經形成“恒強恒升”格局。
從三線和四線城市來看,三線城市經濟競爭力雖稍微有所降低但變化不大,各城市間經濟競爭力差異有所加劇。四線城市則完全相反,雖有升有降,但是總體上各城市經濟競爭力之間的差異在縮小,總體上升了2.2名。
四、各省區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格局及變化
1.各省份呈現“越強越收斂、越弱越分化”狀態
從各省份角度來看,綜合經濟競爭力實力較強的省份其內部分化程度均相對較低,而實力較弱的省份其內部分化程度均相對較大,總體呈現“越強越收斂、越弱越分化”狀態。
2.省內城市格局呈現一擎驅動或多擎驅動
從格局來看,河北、福建、浙江的總體城市格局較為接近,均表現為扁平雙中心格局,省內的廊坊和唐山、廈門和福州、杭州和寧波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均較為接近;江蘇、山東、廣西的總體格局較為接近,均表現為扁平化多中心格局;寧夏、甘肅、云南表現為典型的雙中心格局,除了兩個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均較弱;河南、陜西、湖南、山西、湖北、吉林、四川則表現為一定的單中心格局,特別是吉林和四川,城市群內長春、成都處于絕對主導地位。
五、各城市群綜合經濟競爭力格局及變化
1.分散式均衡發展促使山東半島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總體經濟競爭力較強
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5的城市群分別為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綜合經濟競爭力已經由中心城市引導轉向為城市群內其他城市集體引導,如北京、武漢、鄭州、成都綜合經濟競爭力均處于較強狀態,但其所在城市群總體綜合經濟競爭力要弱于山東半島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其關鍵在于這兩個城市群中城市處于同步均衡發展,總體要強于其他城市群的單點發展。
2.中部各城市群迅速崛起
中部城市群迅速崛起。從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群角度來看,長株潭城市群、合肥城市群、武漢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較多,分別上升了29名、27名、23名、17名、17名、16名。各城市群內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大幅提升,特別是非中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明顯提升,此外,各城市間綜合經濟競爭力差異也處于降低狀態。
(執筆:徐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