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6日電(記者 許聃) 近年來,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公共安全成為城市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合肥市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區域性特大城市,隨著城市人口、功能和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系統運行日益復雜,城市安全風險不斷增大。
科技讓城市更智慧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面向城市安全重大需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對基層數據進行安全模式分析,從而實現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管理從“看不見”到“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到“事前事中預防”,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圍繞災害環境下社會系統安全科學前沿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以災害環境模擬與監測、致災機理研究與預警、災害大數據分析及技術支撐能力建設為重點,致力建設國際領先的公共安全科研設施。
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技術研究實驗平臺(中國日報網 許聃 攝)
城市生命線安全智能化研究實驗平臺是世界上首個等比例、全尺寸綜合埋地管線實驗平臺,滿足供水、燃氣、排水、熱力等各類管線單一災害和綜合耦合災害機理研究,開展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的健康診斷評估理論與方法、監測預警處置與風險管控體系、裝備研制與標準規范制定的研究。
聽聲音也能查隱患,為了進一步實現對管網泄露風險進行精準預測,并對微小滲漏點進行精準定位,清華合肥院通過自主研發管道漏失定位智能檢測球,實現了對管道泄漏或氣囊檢測的全范圍覆蓋。
據工作人員介紹,泄漏量≥0.3升/分鐘的泄漏點即可被“智能球”檢測到,定位精度在兩米范圍內,單次運行時間大于15小時,單次檢測距離超過20公里。通過改變水壓,“智能球”可輕松通過彎頭、閥門等障礙物。
科技讓城市更安全
為了保證橋梁、燃氣、供水、排水、熱力管網等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安全運行,圍繞“大產業、大安全”推動實施安全科技發展戰略,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發的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合肥市正逐步構建起城市安全管理和風險主動防控的新模式。
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中國日報網 許聃 攝)
工作人員介紹,“生命線的橋梁檢測系統類似于我們人體的標準心電圖,每天早晚進行兩次評估,通過這樣一個指標就可以快速評估橋梁當前的運行情況,這樣解決了傳感器數據的快速融合和分析技術,大大提高了橋梁運行評估的準確性和實效性。”
如今,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監測范圍涵蓋合肥市51座橋梁、2000多公里的地下管線。運行兩年以來,系統平均每月有效報警92.8起,已成功預警管網泄漏可能引發燃爆險情171起,供水泄漏可能引發次生災害險情57起,監測到沼氣濃度超標報警2048起,供熱管網運行異常事件9起,泵站運行異常事件37起,橋梁重型車輛超載事件4000起,車輛撞擊、橋面重車堵塞等突發事件21起。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與檢測前相比下降60%,風險排查率提高70%。有效保障了監測范圍內的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提升城市安全精細化管理水平,為城市居民安居樂業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