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黔北遵義千山蒼翠,氤氳旖旎。這座因“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而聞名中外的“轉折之城”,曾飽受貧困之苦。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率先在貴州實現整市全員脫貧,92.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今,黔北大地生機勃發,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人民群眾在富美大道上行穩致遠。去年,遵義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大關。
遵義北部的桐梓縣近年來積極利用好方竹林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成了遠近聞名的“中國方竹筍之鄉”。
“政府投錢改造了低產林,讓我們全家有了穩定的收入。”桐梓縣楚米鎮高山村村民金孝方種植的300畝方竹,改造前每年采筍只能收入幾萬元,如今產量大幅提升,今年賣鮮筍和干筍的收入預計達20萬元。
如今,方竹筍成了桐梓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該縣通過人工造竹、原有竹林改造,方竹林面積突破了100萬畝,采筍面積達到40萬余畝,形成了“山山有竹、四季產筍”的格局,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桐梓的方竹筍加工能力也穩步提升,目前建設了水煮、速凍、烘干、即食等12條方竹筍加工生產線,相繼研發出了無硫筍干、即食筍、速凍鮮筍等10余款新產品,產業鏈持續延長。
去年9月,該縣還與智庫機構合作啟動編制方竹筍價格指數。計劃總投資3.7億元的“中國竹筍交易中心”項目即將完工,投產后每年可加工方竹筍1.5萬噸,實現經濟效益3.6億元。
既在山上想辦法,也在地里找出路。時下,綏陽縣風華鎮金字村千畝辣椒種植示范基地里,農民正在栽種辣椒苗。風華鎮副鎮長鄒曉龍告訴記者,該基地采用輪作方式,“種一茬辣椒后再換種其他蔬菜,在基地務工的農民一年四季有活干,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如今,綏陽的辣椒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30萬畝左右,辣椒加工企業有14家,年加工能力6萬余噸,擁有13個辣椒產品品牌。綏陽縣縣長曾建祥表示,該縣將在穩定辣椒種植規模的基礎上,持續做強做優辣椒全產業鏈。
既要產業旺,更要環境靚。“厚德園”“向善園”“積善園”……走進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河口鎮車田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有木柵欄圍起來的小院子,或種果樹,或栽花草,潔凈雅致。
“吃穿不愁了,就盼著生活環境美起來。”村民向志月多年的愿望在去年實現。當時,縣里投入3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村民們也投勞、投物、投錢,讓過去雜草叢生、坑洼不平的農家小院,變成了瓜果飄香、綠色滿園的生態院落。
因為村里老橘樹多,政府又發放了3600株樹苗,讓每個庭院都種上橘樹、蔬菜或花草,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秋天橘子成熟時,村里特別漂亮,不少人來這里拍照打卡。”村民向志釵告訴記者,他家幾棵老柑橘樹去年給他帶來了近2000元收入。
隨著村子舊貌換新顏,“車田庭院”招牌更加響亮。河口鎮黨委書記張國勇說,環境改善給發展鄉村旅游打下了扎實基礎,當地將深耕鄉村旅游業,為游客打造尋找鄉愁的理想所在。 (經濟日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