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嘈雜的地鐵站里,乘客通過語言就能在售票機上完成購票。這是不久前阿里巴巴在上海地鐵站推出的一項人機交互應用——語音售票機。
全球頂級技術期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對此評論稱,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在用AI(人工智能)重新連接世界。
4月3日,阿里巴巴和清華大學宣布成立自然交互體驗聯合實驗室,攜手探索“下一代人機交互”。雙方要進軍的機器“情感識別”等領域,是人機自然交互的“未知處女地”。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旦“能說會看懂情感”的機器問世,將催生人機交互領域的重大變革,助力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賽道上實現“換道超車”。
圖說: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與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張建鋒為聯合實驗室揭牌
讓機器“懂感情”將改寫人機交互歷史
過去,人們通過鼠標、鍵盤與機器“交流”,這是一種需要學習的、“不自然”的交互,而人機交互的終極目標,是讓人們可以通過本能(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乃至內心和大腦活動)與機器“無感”交互。
現實生活中,人的語音、語調、表情、動作不同,要表達的意圖也不同。因此,要讓人機交互有更完美的體驗,不僅需要機器能識別人的語言,更需要機器“懂情感”。
聯合實驗室將通過構建情感認知與計算模型等,讓機器感知和理解人的情感。這項探索一旦突破,將為計算機帶來更高更全面的智能,從而改寫人機交互的歷史。
未來,當你回到家里,天貓精靈就能根據你的情緒狀態,播放不同的音樂,或者調整語音語調;智能的房子會根據你的身體狀況調整室內溫度、通風、采光。
圖說:天貓精靈未來也許能感知和理解你的情感
廣闊業務場景助推中國AI領跑
如果說人工智能1.0時代拼的是單點技術,那么人工智能2.0時代拼的就是場景和解決方案。
過去18年里,阿里巴巴積累了包括電商、新零售、支付金融、云計算、智聯網、智能物流等眾多獨一無二的業務場景,成為人機自然交互等新技術的實驗場和練兵場。
在家庭場景上,天貓精靈作為阿里推出的第一款消費級AI產品,上市200多天已累計實現200萬臺銷量;在智能駕駛領域,阿里研發的AliOS汽車操作系統的活躍裝車量已突破50萬臺;2017年天貓雙11上,阿里巴巴的客服機器人“店小蜜”單日對話量都在1000萬以上。
上海地鐵語音購票機引來西方頂尖學術機構關注,不僅因為其在多模態智能語音交互技術上的全球領先,更因為這項技術落地的強大場景支撐——上海地鐵是全球里程數最長的地鐵,共有17條線路、367個站點。《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它就是未來中國AI城市的樣本。
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領域,阿里推出了智能推薦、智能客服、智能物流、ET城市大腦和ET工業大腦等。
圖說:地鐵人臉識別過閘
中國“人才紅利”逐步凸顯
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2017年增速高達51.2%。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對該領域的投資總量。
越來越多的海外頂尖AI人才“回流”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優勢正從“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
已經擁有2.5萬名工程師的阿里巴巴正著力打造一支堪稱頂級的科學家陣容。美國頂級量子大牛馬里奧塞格德,前亞馬遜最高級別華人科學家任小楓,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教授王剛等先后加入阿里巴巴。
中國高校里也有很多人工智能人才。作為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在用戶體驗研究、人機交互、交互設計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并一直在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引領前沿實踐。
在跟高校合作時,阿里會搭建一個產學研的技術平臺,并提供開放合作的平臺,吸引教授和博士們在上面工作。阿里還會把關鍵技術問題開放給全球高校和研究機構,跟教授和學者們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進行匹配。
通過產學研的合作,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有望實現人才紅利、技術紅利和場景紅利的三合一。而技術和場景的深度融合,又將給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提供一個動能強勁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