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直接在家長群布置學生每日作業,家長要給孩子批改作業、輔導功課……如今,“家長作業”的現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少家長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孩子的家庭作業中,甚至成為主力,這讓許多家長苦不堪言。前不久,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實驗小學發出一份公約《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實驗小學教師公約之作業篇》,叫停家長檢查作業、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等情況,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家長被“家庭作業實為家長作業”問題困擾,70.1%的受訪者認為家長過多承擔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責任。“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63.3%受訪者認為是教師淡化教育責任意識,向家長轉移責任。80.1%的受訪者認為讓教育回歸本位是教育教學中的當務之急。
79.3%受訪者贊成叫停家長為孩子作業簽字
“我兒子班上有家長微信群,老師會在群里布置作業,并要求家長檢查。一直以來都這樣,我都已經習慣了。”重慶市民李娟(化名)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很多孩子還小的朋友經常抱怨,老師會布置一些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作業,沒有家長的幫助根本完不成,更多的時候只能家長自己做,孩子幾乎不能參與其中”。
家在山東的全職媽媽陳希的孩子剛上一年級,“老師現在布置的作業都是寫作文、寫觀察動植物的日志等,孩子怎么可能做到?基本上都是我和他爸做,有時還需要我妹妹幫忙”。
民調顯示,81.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家長被“家庭作業實為家長作業”問題困擾,其中25.6%受訪者表示這樣的家長非常多。受訪的幼兒、小學生家長表示身邊家長有這一情況的比例更高(86.5%)。
“我不太知道這樣的作業對孩子有什么意義,受苦受累的是家長。但家長又不便給老師一直提建議。”陳希坦言,她曾在家長群里提過這個問題,但因其他家長沒有反應,老師最后也沒有采納她的建議。
對于叫停為家長為孩子作業簽字的做法,79.3%的受訪者表示贊成。其中,受訪的幼兒、小學生家長贊同的比例高達84.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如今學校和家長都對學生的學業有越來越高的要求,而教育現狀是分數決定孩子未來能上什么學校,這也加劇了學校的壓力,當學校承受的壓力太大時,自然就把壓力轉到了家長身上。“很多家長成了學校應試教育的幫手,一些家長一心為了孩子成績自愿地參與進來,而有的家長是被動的”。
70.1%受訪者認為家長過多承擔了教師的責任
對于“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現象,63.3%的受訪者認為是教師淡化教育責任意識,向家長轉移責任。其他的看法還有:學生不上心學習任務和進度,學習能動意識被降低(54.9%);是對“家校共建”的曲解(49.3%)以及是正常現象,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19.5%)。
“老師會覺得不能顧及所有學生,而家長也有教育孩子的責任,于是就讓家長監督孩子做作業、甚至代替教師檢查作業。但如果一些教學任務過于倚重家長,可能就是老師偷懶或想把責任推給家長。”李娟說。
李娟感覺,家長大多希望老師能多照顧自己的孩子,而且陪孩子學習也是家長的一份責任,因此“也就對老師的要求言聽計從了。現在想想,有點老師‘指揮’家長的感覺”。
陳希認為,家長過多參與到家庭作業中,主要是因為缺少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不能理解老師布置一些作業的目的。作業一多,家長更忙不過來。孩子的學習肯定不能都指望老師,家長多參與些也是應該的。老師和家長之間應多一些理解,一起尋找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近幾年一直在提倡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聯系,形成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可不知不覺中,家長肩上的孩子課業任務越來越重。對此,70.1%受訪者感慨,沒有把握好家校共建的“度”,家長過多承擔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責任。受訪的幼兒、小學生家長持有此看法的比例達76.0%。
72.1%受訪者希望教師認清教學主要責任,不依賴家長
儲朝暉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功能、目標和定位都是不一樣的,二者之間應該有正常的分工:家庭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能力;學校教育主要是幫助孩子提高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可現在二者已經混在了一起。“家庭教育本來的一部分功能職責沒有了,轉而幫著學校去考慮孩子應試的問題”。
都說“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那么家長的“責任”是指什么呢?在受訪者看來,家長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塑造孩子健康人格(67.5%),培養孩子良好品格(64.3%),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61.3%),培養孩子興趣愛好(50.7%)等方面,其他依次還有:輔導孩子課業功課(27.2%),給孩子傳授知識文化(19.1%),代記作業、代做等學習“幫手”(4.6%)。基于此,80.1%的受訪者認為當務之急需讓教育回歸本位。
李娟認為,落實好“家校共建”,除了少布置孩子水平能力范圍外的作業,學校還應想一些更好的家校聯系方法。“還希望老師和家長之間能多一點相互尊重。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好”。
“家校共建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邊界清晰。而且,家長和教師在地位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家長比老師懂得更多。但現在更多的情況則是家長無條件地服從老師。”儲朝暉表示,應該在家校平等的基礎上,老師與家長一起,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溝通和分工。
改變“家庭作業實為家長作業”現象,72.1%的受訪者希望教師認清教學的主要責任,不依賴家長;59.9%的受訪者建議家長以德育為主,配合教師的智育;59.4%的受訪者認為校方要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并進行監督;34.1%的受訪者建議宣傳“家校共建”的正確互補模式。
受訪者中,71.5%的受訪者是幼兒或小學生家長。居住在一線城市的占34.75,二線城市的占42.7%,三、四線城市的占18.0%,小城鎮、縣城的占3.4%,農村的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