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北京: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質
記者從正在進行的北京市兩會上獲悉,北京市代市長陳吉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北京要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質。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圖書、文化活動、公益演出等服務配送體系。支持實體書店、書屋發展和優秀近現代建筑和老舊廠房的保護利用,豐富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
日均文化活動33場,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質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趙磊表示,北京推進并出臺了《關于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這在全國是第一個針對老舊廠房提出的意見,突破了原來很多掣肘的地方,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從每年的7、8月份持續到11、12月份,北京已連續舉辦五屆惠民文化消費季。2017年,北京共舉辦1.2萬場次的文化活動,日均舉行的文化活動多達33場,累計消費人次高達7689萬,其中,政府提供了五千萬補貼給消費者。
趙磊表示,北京將圍繞一些重點商業區,如王府井、三里屯、藍色港灣等,打造一批匯聚文藝表演、閱讀分享等于一體的消費業態,使之成為體現北京城市品位和風貌的文化地標。
趙磊介紹,北京將出臺一系列專門的文化產業政策,例如老舊廠房,以及實體書店、廣播影視、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園區認定等,促進首都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大力推進實體書店建設,書店不僅是看書的地方,更要變成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消費既健康又可以拉動消費,這就是很好的平臺。”趙磊說。
期待北京利用功能優勢,加大科技與文化的融合
“2017年北京新開的幾家實體書店,不僅為市民提供了雅致的閱讀空間,也提升了商區的人文氣質。”針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建議,北京未來在制定城市規劃時需充分考慮實體書店的實際情況,盡量做到資源均衡分布。同時,充分考慮盈利情況,避免“一窩蜂”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追求實體書店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傳統出版業正在經歷變革,紙介圖書是傳統的內容呈現方式,而新閱讀習慣下,新涌現的出版形態,大大拓寬了出版的概念邊界。
“從紙質出版、電子音像出版物,到現在的電子書、有聲書、視頻讀物等,體現了新技術與傳統出版的結合,豐富了內容的形式,行業內也涌現了包括掌閱科技、中文在線、閱文等蓬勃發展的數字閱讀公司。”曲仲認為,出版商的身份其實是內容開發商與內容提供商。新形態并沒有改變原創內容生產是關鍵這一現實,內容的精細化生產變得更有必要。業內需要多生產一些更有原創價值的紙質書產品,讓閱讀更有意義。
曲仲表示看好出版業的未來。“北京正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在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協調統籌方面加大科技和文化的資源整合。同時,傳統出版商和數字閱讀商能夠做到優勢互補,前者提供主流文學版權、內容生產和渠道優勢,后者提供網絡文學版權,以及新技術、理念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協作。”
注重傳統文化在網民中的傳播,持續推進網絡文學“走出去”
在北京市政協委員、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張凌云看來,日益蓬勃的數字出版產業,是北京文化發展的新熱點,也是打造全國文化中心的新驅動力。“近年來,優質IP的深度開發,涵蓋版權、影視劇、游戲、衍生品在內的全產業鏈的開發,更大限度地拓寬市場空間,提升讀者文化消費體驗,助力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
我國的網絡文學經過20年的發展,已然成為與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齊名的世界文化現象,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精神、中國魅力、中國氣質的重要載體。對此,張凌云認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需把握“網絡文學出海”這一優勢,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經典圖書與數字閱讀結合得越來越好,將反映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資源更好地匯集、梳理和傳播,真正讓經典觸手可及。”打開掌閱書城,《史記》《三國演義》等200多本國學精品悉數在冊,總下載量超過7000萬冊。
“未來,我們還將從傳統文化中提煉順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理念、道德規范和價值追求,利用技術優勢創新形式,帶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閱讀用戶中的傳承,進一步助推網絡文學出海和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張凌云說。(新華社北京1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