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三大源頭上著力推進鄉村振興
“若能從源頭上打造出讓流轉土地農民生活有保障、集約化經營主體有效益、職業化農民生活有奔頭的好環境,實現鄉村振興自然水到渠成。”
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紛紛熱議鄉村振興,歐陽華代表坦言“年輕人是未來鄉村振興的希望”,聶永平代表指出“農民富裕、村級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村莊環境美麗,這樣的鄉村才能真正振興”,張立祥代表強調“從村級層面,要以產業扶貧為主,通過‘一村一品’帶富整個村莊”。
窺一斑而見全豹,多位人大代表不約而同地聚焦鄉村振興事出有因。一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直接將鄉村振興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引發了社會各界乃至全球對我國“三農”發展的深度思考。二則,面對近年來城鎮化戰略的持續推進,城市越來越發達與農村越來越落后的矛盾日益凸顯。與此同時,當前我國13億多人口中農村人口占比高達56%,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依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推進鄉村振興,要持之以恒地把準農村土地改革這一源頭。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盡管已定調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給廣大農民吃上了長效“定心丸”,但是要做活、做實、做精、做強土地深化改革,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一要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權益,二要促進土地價值最大化,三要融入金融元素植入政策要素,打破農村土地全量融資融智的瓶頸制約,以系統性規劃和全國一盤棋管理的新機制推動土地綠色生財、環保生財,才能讓土地在堅守“姓農”本質中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用的好。
推進鄉村振興,要毫不動搖地把準培育職業農民這一源頭。目前,絕大多數農村還是老、弱、幼群體在默默堅守,而年輕一族90%以上都生活在城鎮。若不能培育出一大批職業化農民,那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無異于癡人說夢。培育職業化農民,既要從政策上確保他們基本的衣、食、住無憂,又要在技能培訓與人才培養上加大國家投入,還要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退休養老新體制,更要創造出讓他們有勝于國家公職人員的體面生活條件,并要建立好吸引和留住高技能、高科技人才的國家重大獎勵基金,才可能實現推動各類優秀人才主動轉變為職業化農民。
推進鄉村振興,要始終如一地把準集約規模經營這一源頭。事實證明,農村單打獨斗與散兵游勇式經營,既抵抗不了農業周期性、弱質性、低效率的風險侵襲,又無法抵抗自然災害的襲擊,更難以獲得期望的經營效益。若能建立起國家農業大數據信息化免費共享平臺,輔之根據各地土質、氣候等特征實行相對政府化科學統一指導與部署,然后精細精準地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再依據地勢安排好政策主導匹配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基礎設施,加快培育集中度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行嚴格的質量檢測和監管,強化各類農業產業的保險配置及基本利潤保證,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農業。
可以預言,若能從源頭上打造出讓流轉土地農民生活有保障、令集約化經營主體經營有效益、使職業化農民生活有奔頭的好環境,那么實現鄉村振興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