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產業基金密集設立 IP變現仍是難題
隨著文化產業基金的密集設立,文化投資再度升溫,這與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不無關系。不過,IP如何變現仍是困擾不少投資機構的待解難題。業內人士認為,在“強IP”為王的時代,如果沒有對IP的深刻理解以及與消費者的強烈共鳴,文化產品想要走得更遠并非易事。
文化投資升溫
日前,由黎瑞剛執掌的華人文化宣布完成近100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萬科、創始股東阿里巴巴、騰訊等,這在業內引起不小關注。記者粗略統計發現,6月以來,合計有數十只文化產業基金先后設立,升溫之勢明顯。
“從2012年1.8萬億增加值,到2016年超過3萬億,這5年增長逾七成,每一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幾乎都遠高于GDP增速。”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表示,新技術的發展,加上文化產業本身不斷更新迭代、,讓新的產業業態不斷涌現。“比如單個公司就可能有數百項專利,創新發展是很明顯的特征。”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季薇認為,2015年以后,整個文化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文化方向的投資可謂“山呼海嘯”,如今,諸多投資機構已將文化領域作為投資“標配”,而這也印證了市場前期對行業的判斷。
季薇稱,文化產業走到了轉型發展的關鍵窗口期:流量紅利消退,行業趨于理性;監管規范行業秩序,良性生態成為共識;文化內容與新消費、新技術、新場景的融合,孕育出新的商業模式,帶來更為多元的投資機會。
北京某知名文化領域投資人認為,“文化+人工智能”或將帶來下一步的革命性發展。“從投資角度,現在比較重視文化領域跟內容、跟科技、特別是跟人工智能結合的項目。此外還有知識付費,比如傳統媒體廣告模式如何適應新的互聯網需求。知識付費讓投資人看到了媒體行業包括內容生產的一些新的變現方式。”
“強IP”時代來臨
“原來是商品為王、渠道為王、終端為王。現在應該是IP為王的時代。這個IP是‘頂級IP’和‘強IP’,而不是普通的IP。”北京某IP孵化平臺創始人表示,電影一年拍一萬集,但是可以獲得好的回報可能只有2%至3%。在“強IP”為王的時代,內容創作對產業發展帶來利好,如果沒有對IP故事的深刻理解,以及與消費者的強烈共鳴,內容產品和服務就很難走得更遠。
日前發布的《2018年中國泛娛樂產業白皮書》顯示,圍繞打造精品IP的邏輯,泛娛樂產業正在采取全新的IP開發策略,在此過程中產業的供求關系、商業模式、產業生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升級過程中最核心的三個變化是從觀眾到用戶,從產購到共生,從單體到生態。文學、動漫、影視、游戲、音樂、綜藝節目等業態早已不是孤立發展,而是在IP孵化期就開始協同培育、共同打造精品IP,在早期就實現了資金、內容制作、演藝明星、宣傳推廣、發行銷售、衍生產品等各個環節的貫通。
曾繁文認為,文化是關于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IP在文化產業當中首先要能引起共鳴,形成價值認同。除了能形成跨產業鏈之間的協同發展外,還需要能持續性的孵化,圍繞這一主題,能把產業鏈全部打通,能延伸,真正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