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長三角 文化產業協同發展
文化產業以其高附加值、高融合性、低資源消耗的產業屬性,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為長三角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提供認同基礎、精神動力和競爭優勢,實現文化的協同發展成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應有之義。
長三角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具有三大戰略意義:一是有利于增強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認同感,通過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聯動發展破除文化傳遞和交融的壁壘,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二是有利于促進長三角城市群產業的轉型升級。文化產業可提升傳統產業的內在價值、品牌、信息化和集約化水平,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三是有利于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城市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依賴于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力,必須依賴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群文化產業的協同,從而提高長三角城市群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實現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憑借良好的區位條件和經濟優勢以及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始終居于全國前列,基本形成了文化與創意、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原創動漫、網絡游戲以及文化旅游等重點門類在全國均具有較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產業競爭已經成雁形方陣展開,初步形成群雄崛起、錯落有致的差序化發展格局。但仍存在亟待解決的瓶頸:文化產業的硬件建設成效顯著,但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還需發揚光大;文化產業主體數量多,各主體之間同質化現象嚴重;各文化創新產業園區缺乏自身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空置率高,產業鏈條無法整合;文化產品傳播方式滯后,市場拓展能力不強,缺乏具有全球引領性的文化創造力、文化影響力與輻射力,等等。
未來,長三角地區應以江南文化為基礎,加強對江浙滬皖四地文化產業的整合與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創新聯動,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突破:
加大整合優勢資源,實現集聚和特色發展并重。長三角城市群在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同時,必須堅持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從而保持持久的競爭力。一方面要加強對特色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訓,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另一方面,要注重對長三角區域各城市優勢文化資源的整合、挖掘和提煉。
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促使資源向資本轉變。要重點聚焦制約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點難題,加快打造一批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集聚度和集約化水平。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地域資源轉化為助推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現實資本,大力繁榮和發展先進文化,不斷提升城市文化的創造力、凝聚力、輻射力和影響力,為長三角城市群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不斷增強長三角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拓寬投融資渠道,促進文化產業多元發展。健全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鼓勵文化企業合理利用債券、票據、定增、并購等資本市場工具,擴大融資規模。鼓勵金融機構設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性組織或業務部門,積極推動文化銀行建設。實施“投貸獎”聯動,激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市場體系和評價體系。
優化政策制度,培育和引進高端人才。優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制定出臺專門的政策,一方面通過產學研的協同發展,借助高等院校加大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育,例如鼓勵高等院校設立一批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業聯合共建人才實訓基地;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勵文化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大對高端人才的引進以及骨干人才的激勵,集聚海內外優秀文化產業人才。
堅持創新創優,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一方面要破除行政壁壘對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的障礙,為長三角文化產業的協同和融合建立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制和制度保障,各地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加快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建立正式的區域文化協調交流組織,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實現長三角城市群文化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共同參與國內、國際的文化市場競爭。另一方面,積極推行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業的智能化、科技化和高端化,鼓勵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建立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發展平臺。
(作者為省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成長春)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實習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