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8日訊(記者邵希煒)近年來,隨著編劇話語權提升,越來越多的編劇在有了成熟作品之后,開始轉型做導演。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導演薛曉路,《失孤》導演彭三源等。據不完全統計,業內由編劇跨界導演的有40余位,且成遞增趨勢。
4月17日,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四大行業對話之一,由編劇幫主辦的第五屆“中國電影編劇研討會”成功舉辦,包括《拓星者》編劇、導演張小北,《滿城盡帶黃金甲》和《瘋狂的外星人》編劇、《狗眼看人心》導演吳楠,《情圣》和《余罪》編劇、《來電狂想》導演于淼,《人在囧途》編劇、《前任攻略》系列導演田羽生,《滾蛋吧!腫瘤君》編劇、《西曬》導演袁媛在內的多位成功跨界導演的編劇,以及編劇幫創始人杜紅軍圍繞“從編劇到導演的成長之路”的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研討會現場 中國經濟網記者邵希煒/攝
編劇轉型導演 難不難?
編劇轉型導演,有哪些困難?
張小北表示,自己曾經感覺做個導演并不困難,而等到真正進入導演行業以后才發現,其實很難。他表示,導演要花費很大精力負責劇組的管理工作,“很復雜,需要從頭去學習。”袁媛對此非常認同。她表示,作為導演,必須與各個部門溝通協調,才能保證劇組的運作。吳楠也表示,作為導演,要去適應制片體系,平衡電影拍攝中的各項工作:“既不能太妥協,又不能太堅持。” 不過她同時表示,導演自己的劇本,就擁有電影劇本解釋權的優勢,也可以通過劇本凝聚團隊工作。
于淼和田羽生則認為,編劇轉型導演并沒有什么困難。于淼表示,“現在的電影,工業化流程越來越清晰,劇組也會配項目統籌等專業人員,你要做的就是把劇拍出來”,因此并沒有什么困難。田羽生也表示,“當你的劇本被資本認可,同時又讓你自己做導演的時候,就證明資方認可你。認可你了,就沒有什么困難了。”
對導演“新人”有哪些建議?
論壇上,已經成功轉型導演的五位嘉賓也分享了他們對于“新人”導演的建議。
田羽生建議“無論預算多少,都要多要500萬。”他表示,作為新導演,管理劇組經驗比較有限,所以多要些預算,可以讓自己游刃有余。對此,袁媛舉雙手贊成:“投資人喜歡的是一次性告知要多少錢,而不是不斷要錢。同樣是花了1000萬,一次性要1000萬,和先要500萬,再要300萬,最后再要200萬,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她也表示,多要些預算可以在電影拍攝過程中,讓自己的想法可以更好地執行下去。
于淼則表示,如果第一次當導演,建議找一個有經驗的監制,可以幫自己處理很多劇本拍攝中的問題;田羽生補充稱,作為由編劇轉型的新導演,建議找一個管理型的監制,而不是創作型的監制:“如果找了一個創作型監制,當你們在劇本方面有沖突的時候,到底聽誰的?這就會產生沖突。”他同時建議,編劇轉型導演以后,可以先從自己擅長的電影類型入行,因為可以形成自己的特點,容易被人記住,從而形成“品牌”。
資本寒冬 編劇行業有哪些變化?
在討論編劇轉型導演的話題之余,幾位嘉賓還分享了對行業的觀察與感受。
張小北表示,對于青年電影編劇來說,這幾年的機會的確增加了。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影視行業進入“寒冬”,的確對青年編劇的工作產生一些影響。但他相信,今年下半年外部環境就將有所改觀,他希望青年編劇可以“咬緊牙關,把上半年堅持下去。”
吳楠表示,編劇不是寫出一個好故事就可以,這個故事應該是可以拍攝的,而且拍攝完了可以進入院線,這就不簡單。對于外部環境,她表示,“既然是‘貓冬’,(編劇們)不如多練練手藝。”
于淼認為,編劇行業每年都在大浪淘沙,有人爆紅,也有“老人”消失:“編劇是一個工作成本很低的工作,但競爭很激烈,面對的問題也很多。當一個人的人生閱歷、對世界的看法還不成熟的時候,是寫不出來作品的。”他建議青年編劇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并持之以恒。
袁媛表示,前兩年錢多的時候,編劇也多,作品也多,但好作品一如既往的少。田羽生也表示,影視行業的資本“寒冬”可以幫助編劇行業優勝略汰,最終留下好編劇和好作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