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傳統文化融入生活場景,文化的生命力才得以彰顯和延續。這才是傳承文化的最好方式。
近日,一部低調上線卻迅速躥紅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火了。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是一部以盛唐為背景的半架空懸疑劇,講述了天寶三年上元節之際,突厥狼衛混入長安,表面繁華喧囂的都城實則暗流涌動,一場蓄謀已久的恐襲即將發生。掌管靖安司(相當于大唐情報中心)的李必大膽啟用被判死刑的不良人(職位,專職偵緝逮捕)張小敬,二人共同在十二個時辰內緝拿真兇,為長安解除危局,保護大唐黎民百姓。
從開播至今,這部經歷了定檔、撤檔、幾乎零宣發的歷史劇,不僅頻頻成為熱搜榜上的?,而且已經成功“出!保懤m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和亞馬遜、Youtube等北美地區上線。網友熱議的話題從草蛇灰線的劇情、堪比美劇的節奏,到對服飾、妝容、甲胄等細節的反復咀嚼。這部劇所展現出的大唐風物和文化引力不僅讓普通觀眾沉浸其中,也收割了文博圈、考古圈等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
滿屏的煙火氣是該劇俘獲觀眾的首要原因。展現盛世氣象,常人一般想到高大華美的殿堂、奢侈繁復的服飾、場面恢宏的作戰。而這部劇卻反其道而行之,將視角對準了那些再平凡不過的百姓。特別是在開篇,用長達2分多鐘的長鏡頭為整部劇打底,讓千年的古城逐漸蘇醒——正月十四,朱樓之上,琵琶歌姬吟唱著李太白的新作《清平樂·禁庭春晝》,小吏掛上了寫有“上元”二字的燈籠,店小二忙著灑水除塵準備開門營業,幾個小兒舉著金魚燈往來游戲,并道“上元安康”。隨著城門樓上一聲“西市開市咯”,長安城熱鬧的一天開始了。
生活之美即是文化之美。透過這些瑣碎的日常,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唐人的精神風貌和大唐的盛世圖景。他們熱愛生活,剃頭為生的小老為了帶女兒看燈,寧可婉拒送上門的生意;她們精致從容,額頭上的花鈿各不相同;他們自信張揚,站在擁擠的街頭為歌女吶喊應援;他們自愛而愛人,準時送完貨的車夫要去東市給老婆帶點新鮮物什;他們進取好勝,提著得意詩文自薦的書生志在影響千秋萬世。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表達和刻意的設計,天然去雕飾的生活本身恰恰就是唐文化高度繁榮的絕佳注腳。
上至皇城下至市井,在描摹長安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娛樂、社交活動的同時,該劇對傳統文化的再現極盡考究之能事,高密度的文化呈現傳遞出厚重的文化意味。大到長安城的建筑風格、政治體制、官員階層、歷法計時和堪比大數據的大案牘術、“古代天眼”望樓通信,小到人物的服飾、發型、飲食、對白、禮制,該劇都逐一進行了還原。
唐朝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彼時的長安,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當仁不讓的世界中心,一句“來自東土大唐”就是行走世界的通行證。在劇中,不少細節都反映了當時長安作為世界交流中心的氣度。在這里,無論是來自何方、三教九流,還是富商巨賈、名門望族,都能尋到一席之地。這種高度的開放和包容讓各色文明在長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發展格局。也正因此,古老的華夏文明在吐故納新中熔鑄起強大的文化自信,并突破地域、語言、人種的局限,遠播世界各地。
近年來,古裝劇動輒以脫離史實、劇情注水、立意膚淺等問題被大眾詬病,如何在講好故事的前提下提升劇作的文化內涵,一直是文藝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長安十二時辰》無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文化不是縹緲抽象的概念,不是枯燥沉悶的道理,也不是博物館里靜止的展品,它是具體而微的民間習俗,是每日可見的柴米油鹽,是你來我往的互動交流。只有把傳統文化融入生活場景,文化的生命力才得以彰顯和延續。這才是傳承文化的最好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