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切不可急躁,應像工匠一樣,有一顆打造傳世之作的“匠心”。
今年暑假,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騎走紅,僅上映6天票房就突破12億元,遠遠超過了同期上映的美國動畫大片《獅子王》20天總票房的成績,成為近年來國產動漫電影的一個高峰。
國產動漫電影一直受人詬病,為什么這部影片卻得到廣泛好評呢?這是因為該部電影從誕生之初便確立了精品意識,認真打磨、精雕細琢的結果。該片劇本打磨了2年多時間,制作花了3年多時間,60多家團隊、1600多位制作人員參與……僅“江山社稷圖中四個人搶筆”的草圖就做了2個月,因為對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該片最終獲得了巨大成功。此前,國產動漫影片《大魚海棠》制作了10年,《大圣歸來》制作了七八年時間,因為慢工出了細活,這些動漫電影都獲得了觀眾認可。
8月16日揭曉的第十屆茅盾文學獎,5部獲獎作品都是歷經多年的匠心之作。《應物兄》寫了13年,《北上》經過了20多年的文學積累與準備,《牽風記》更是經過了長達50多年的反復醞釀、寫作與重構。正是這種“慢工”才出了“細活”,受到評委和讀者的認同。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過去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的閑適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凡事圖快,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新常態,反映在文藝創作上,就是“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快餐文化”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則是沒有營養的垃圾食品,一陣風吹過,便會“雨打風吹花落去”。
文學是培根鑄魂的事業,是育人化人的事業,是穿透人心的東西,耍不得半點花槍,更來不得半點馬虎,必須潛心靜氣,用“十年磨一劍”的匠心來打磨。急不得,快不得,趕不得,必須發揚“兩句三年得”“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雕琢精神,千淘萬漉、千錘百煉,方能成就精品力作。
近年來,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都要弘揚“工匠精神”,要求廣大企業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提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執著精神,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最終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美國當代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說,“工匠精神就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工匠精神”本質就是腳踏實地,精工細做,力求完美。說到底,無非是“認真”二字。德國的工業產品為什么享譽世界?就與德國崇尚“工匠精神”有關。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由德國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長達600多年,因為“慢工細活”,才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日本很多企業在品牌培育、產品打造上,不是忙于上市圈錢、忙于做大做全,而是精工慢活,專注技術和產品的精益求精,使很多企業都成為百年老店,有3100多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居全球之首。
工業產品制造如此,文學創作同理。要改變當下文學有“高原”無“高峰”的現狀,必須提倡“文學工匠精神”,在思想藝術上精雕細琢,在布局謀篇上精細刻畫,在文字語言上精深提煉,把每一篇作品都當成寶玉進行研磨,反復修改,煉意煉句煉詞煉字,力臻完美,方對得起讀者,方對得起“文以載道”的神圣使命。
俗話說,一口吃不了胖子。文學創作切不可急躁,應像工匠一樣,要具有一顆打造傳世之作的“匠心”,每次寫出初稿后,都要靜靜地坐下來,細細地打磨取舍,至少要做到“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也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文學作品來。(涂玉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