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梁平區滑石村滑石古寨內正在上演非遺節目梁山燈戲。吳陸牧 攝
如何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在重慶市梁平區采訪時注意到,當地依托鄉土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通過各種方式挖掘和傳承,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逐漸走出一條鄉土文化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之路。
梁平區金帶鎮滑石村地處高梁山山麓,曾經是個產煤村,家家戶戶靠挖煤為生。最近幾年,村里的煤礦陸續關停,村民們把發展目光投向了當地的文化資源,從“挖煤礦”轉向“挖文化”。記者在村里看到,古戰場遺址——滑石寨經過修復建設后變身旅游景區,梁平抬兒調、癩子鑼鼓、梁山燈戲等6個文化遺產項目正在舞臺上展演,吸引了眾多游客觀賞和互動。
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有了盼頭。“高峰時每天有2萬多名游客來村里觀看非遺表演。”滑石村黨支部書記劉運祥告訴記者,滑石古寨的修復以及非遺項目演出,既守護了優秀文化根脈,也帶動了村里的文化旅游業,“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加多元,既有土地流轉的租金,也有開辦農家樂的經營收入,還有參與文化表演的工資收入,算下來,現在村里戶均年增收超過1萬元”。劉運祥說。
像滑石村這樣“文化興村”的例子在梁平區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梁平區是重慶文化大區,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0多項,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梁平區著力喚醒沉睡的鄉村文化資源,把“文化+”融入鄉村建設發展當中,涌現出了一批富有文化魅力的美麗鄉村。
梁平區實施了優秀鄉土文化挖掘傳承創新行動和鄉村文化供給優化升級行動。一方面,開展鄉村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對蟠龍扈家村、虎城貓兒寨等古村寨、古民居進行保護利用,建立“農耕文化陳列室”和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并大力引導社會資源投資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建設,夯實鄉土文化人才隊伍,常態化開展文化下鄉活動,不斷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
在政府部門的引領下,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如梁平區禮讓鎮老營村村民賀志燦放棄了在外的高薪收入,返回村里對瀕臨失傳的“癩子鑼鼓”傳統文化技藝進行傳承和創新。“結合時代要求對優秀鄉村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鄉村振興才有了內生動力。”賀志燦介紹,通過走訪民間老藝人,他不僅收集整理了上千首癩子鑼鼓曲譜,編寫出版了梁平癩子鑼鼓教材,還新創作了幾百首新曲目,并組建癩子鑼鼓隊到各地參與文化演出,深受群眾喜愛。如今,賀志燦的癩子鑼鼓隊已經從最初10多人的家庭班發展到了3000多人。(經濟日報 記者 吳陸牧 通訊員 劉婭莎)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