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6月17日電(藍單)《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鞏固提升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打牢振興發展的堅實基礎。
如何促進農民增收?贛州作為農業大市,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讓農特產品提質增產;打造知名品牌,實現農產品增值;利用互聯網平臺打破銷售瓶頸,讓農業在轉型升級中變得“貴”起來。這些舉措,讓贛南蘇區農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用口就能脫貧致富。
一顆鴨蛋的“升值記”
一顆鴨蛋放在集市上賣0.8元,普通人將其做成“咸鴨蛋”能賣到約2.5元,而經過廖奶奶的巧手腌制后,在網上售價能達到4元。這是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廖奶奶咸鴨蛋”專業合作社成員鐘志云算的一筆咸鴨蛋“升值賬”。
鐘志云口中的廖奶奶是廖秀英,年逾八旬的她腌制鴨蛋的歷史已有幾十年了。從16歲開始,廖秀英堅持用當地土法腌制咸鴨蛋,練就了一手好手藝,四鄰八鄉都夸她家的咸鴨蛋味道好。
廖奶奶在講述她的“脫貧攻堅”故事。(藍單 攝)
借著這好手藝,早年間,廖秀英常步行到三公里外的集鎮上去賣咸鴨蛋補貼家用。2015年,搭乘上郵政電子商務快車,廖奶奶和她的家人開始在網絡上銷售咸鴨蛋,這一賣就賣出了名氣,廖奶奶也成了“網紅”。
“現在我們家的咸鴨蛋供不應求,前段時間正好端午節,銷量大,高峰時能賣7000多個。”廖奶奶的媳婦鐘蘭香說。
腌制好的咸鴨蛋冒出黃油。(藍單 攝)
“一人富了不算富”,“廖奶奶咸鴨蛋”成了品牌后,在郵政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廖奶奶咸鴨蛋”專業合作社于2015年12月成立,采取“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由當地政府無償提供鴨苗給貧困戶,貧困戶按照標準養殖并提供鴨蛋給廖奶奶一家,而廖家人按照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后腌制成咸鴨蛋,再放到郵政部門開設的網店進行銷售。目前,該合作社現有社員32戶,其中貧困戶28戶,大家共同養鴨、腌蛋,人均增加年收入2萬余元,廖奶奶咸鴨蛋成了“脫貧金蛋”。
在“廖奶奶咸鴨蛋”的示范作用下,當地的臍橙、茶油、豆豉、米酒等土特產品,也紛紛走出了山村,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一捆蔬菜的“提價方”
與廖奶奶模式--“電商+網紅”路線不同,贛縣區給農業“提價”的措施是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以市場化理念經營農業。
2016年5月贛縣區引進贛州銘宸蔬菜產業園,項目一期總投資5億元,其中核心功能區占地1300畝。據其負責人介紹,該產業園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點,打破傳統農業形式上單一的工廠化、大棚栽培的發展模式,突出農業科技作用,打通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比如生產環節,產業園把握蔬菜生長規律,依托現代科技,構建了六大智能管控系統。棚內種植的黃瓜45天便可采摘,畝產達到6.6萬斤,其經濟效益是傳統農業無法比擬的。
產業園黃瓜長勢良好。(藍單 攝)
“這里黃瓜的產量大大提升了,一般黃瓜也就1萬多斤一畝,而且這里是新品種、新技術,價格比較高。”贛縣區農糧局副局長王丙蘭說:“市場上做菜用的黃瓜大約是1塊多一斤,這里種的是水果黃瓜,品種開始出來時售價能達到8塊一斤,供應多了之后依然能賣到5塊一斤。”
蔬菜價格漲了,產量增了,受益的是農民。贛州銘宸蔬菜產業園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輻射贛縣區各鄉鎮,重點實施“百千萬”工程,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苗和培訓種植技術,每年帶動100個農民合作社發展蔬菜生產、帶動1000戶貧困戶增收、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0元,并在贛縣區建立了200萬元的扶貧基金會。
贛州銘宸蔬菜產業園。(藍單 攝)
除了以大項目帶動外,為發展農業,贛縣區還充分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等國家級平臺優勢,創新思路、大力打造“指尖農業”,創建了智慧農業大平臺。讓農民通過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可以了解蔬菜生長的全過程,移動手指即可對蔬菜種植進行管理。此外,該平臺能通過視頻與千里之外的專家進行問診。
目前,贛縣區現代農業蓬勃發展。2016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新增開發面積33.56萬畝,建有千畝以上臍橙基地14個,千畝以上的油茶基地7個,百畝以上高標準蔬菜基地28個。(完)
(責任編輯:符仲明)